芜湖海天教研分校

芜湖恩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考研咨询、规划、辅导培训29年

咨询电话:18019591900

免费试听

海天考研名师面授课程试听,今日仅剩10个名额

  • 您的姓名 *

  • 联系电话 *

  • 所在地

  • 学习内容

  • 提交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取消
    确定

我们将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

  • 姓名 *

  • 电话 *

我要咨询

中国科技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各院校招生简章

作者:芜湖海天考研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3-20 09:53:07

芜湖海天考研进驻芜湖已有13年,

更懂考研,才能让您事半功倍,

详询闵老师18019591900(微信同号)

王老师15056489908(微信同号)

芜湖总部地址:安师大新区德盛广场A4-5三楼303-307室。


学科专业名称:数学(专业代码070100)

一、报考说明
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1、本专业涵盖以下二级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基础数学:代数学(李代数、代数K-理论、群论、代数数论、代数表示论、交换代数),分析(复分析、泛函分析、Clifford分析),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拓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微分动力系统、Hamilton系统、微分方程定性理论、随机动力系统),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复几何、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椭圆、抛物型方程、几何、物理中方程)
计算数学:数学建模,数值分析与数值代数,微分方程数值解,优化,大规模科学计算,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数学在生物、信息、材料等学科中的应用
应用数学:图论与组合,微分方程反问题,可积系统,偏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
运筹学与控制论: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物流调度,数据分析与建模
生物数学:种群动力学,数学传染病学,扩散与趋向性理论
数学物理:量子场论,弦论,可积系统
概率统计:随机分析,计算金融,统计学
2、毕业就业方向: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与企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动力系统
2、几何与拓扑
3、数学物理
4、代数与数论
5、微分方程
6、现代分析
7、科学计算
8、几何设计
9、生物数学
10、组合网络
11、计算机图形学
12、图像处理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20 数学分析
842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复试(笔试)试题覆盖范围如下:
实变函数:R^n上的Lebesgue测度;可测函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可测函数的积分及其Lebesgue积分;积分的控制收敛定理、Levi引理和Fatou引理;乘积测度与Fubini定理;单调函数、有界变差函数和全连续函数。
复变函数:可微与解析,Cauchy-Riemann方程,Cauchy积分定理,Cauchy积分公式,最大模原理,Schwarz引理,解析函数的唯一性定理,调和函数,幂级数与Laurent级数,孤立奇点,留数及其应用
抽象代数:群:什么是群,子群和陪集分解,循环群,正规子群、商群的概念和同态基本定理,置换群,群在集合上的作用。环和域:基本概念,环同态(定义、理想、商环、第一同构定理、素环与素域、中国剩余定理、素理想与极大理想),唯一因子分解整环与欧氏整环的概念及主要例子,域上多项式环,域的单代数扩张,有限域初步知识(定理1)。基本要求:重点考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其重要实例,知道最主要的定理及其简单应用,对解题技巧不作高的要求。
微分几何:三维欧式空间的曲线理论,包括曲线的曲率、挠率、曲线论基本定理;三维欧式空间曲面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基本形式、第二基本形式、主曲率、平均曲率、Gauss曲率。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200分,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3。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物理学(专业代码070200)





一、报考说明
1、接收推免生; 
2、招收物理学及相近专业的应、往届本科毕业生。 
二、专业介绍
物理学一级学科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制开发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多年来,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1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从事国防事业的将军,以及活跃在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年轻学者,博士毕业生中已有12位同学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物理学一级学科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得了2010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物理学名列第一;中国科大物理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学在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均并列第一;2016年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大学物理排行榜上位排名第21位;在2015年国际ESI数据库中论文总数排全世界所有大学第11位,总引用数列世界所有大学第29位,总引用数和单篇引用数均列国内高校第1位。
物理学一级学科涵盖6个二级学科,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
1、理论物理研究方向有:1)超弦/M理论、引力与宇宙学;2)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及其唯象学;3)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力学原理及应用。
2、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方向有:1)高能粒子物理,涵盖粒子物理唯象理论及实验分析、新型探测器及新探测技术研究;2)核谱学与核技术,涵盖核技术在材料、化学、工业、生物、医学中应用;3)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
3、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方向有:1)电子碰撞谱学;2)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3)原子识别与测控;4)同步辐射光谱学。
4、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向有:1)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2)惯性约束聚变及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物理;3)低温等离子体及其高技术应用;4)基础等离子体物理。
5、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有:1)电子强关联材料与物理;2)先进功能材料与物理;3)纳米结构与单分子科学;4)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5)生物物理。
、光学研究方向有:1)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2)光子学与技术以及生物光子技术。
报考物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课一考试科目为普通物理,专业课二考试科目为量子力学(其中报考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的同学专业课二考试科目为电动力学)。
物理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大多数到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部分到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超弦/M理论、引力与宇宙学 
2、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及其唯象学 
3、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力学原理及应用 
4、高能粒子物理,涵盖粒子物理唯象理论及实验分析、新型探测器及新探测技术研究 
5、核谱学与核技术,涵盖核技术在材料、化学、工业、生物、医学中应用 
6、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 
7、电子碰撞谱学 
8、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 
9、原子识别与测控 
10、同步辐射光谱学 
11、电子强关联材料与物理 
12、先进功能材料与物理 
13、纳米结构与单分子科学 
14、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 
15、生物物理 
16、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 
17、光子学与技术以及生物光子技术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18、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19、惯性约束聚变及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物理 
20、低温等离子体及其高技术应用 
21、基础等离子体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07电动力学A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复试(笔试)试题覆盖范围如下:
1、高等数学(50分)(单变量和多变量微积分、级数和常微分方程);
2、科技英语翻译(30分);
3、理论物理(40分)(内容含理论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
4、大学实验物理(30分)(《大学物理实验》三级)。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1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3。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化学(专业代码070300)





一、报考说明: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生招生涵盖的二级学科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质化学和能源化学。研究方向覆盖各二级学科的主要分支,并有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胶体和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表面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和电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等,并向材料和生命科学渗透。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专业侧重化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的分子及聚集体的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具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等特点。本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化学和物理交叉科学教学研究及高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
无机化学专业以无机合成化学和固体化学方向为特色,通过无机合成、固体化学、配位化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与生物无机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推动无机化学在材料、信息、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无机化学相关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无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分析化学专业的特点是以新方法、新思维适应学科发展,开展各种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如电化学分析、发光与荧光分析、质谱分析、电动分离富集、化学计量学等。同时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如生物医学分析、生物成像分析、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生物纳米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烟草分析化学等。毕业生可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也可进入国家各级质检、食品药品监测、疾控、环保部门或工业界从事样品分析和仪器开发工作。
有机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反应与转化、结构与性质、以及功能与作用机理。有机化学积极拓展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增长点,推动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化学专业涵盖有机化学三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不对称催化、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惰性化学键的催化活化及转化、富勒烯化学、机械化学、自由基化学、有机电化学、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理论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等。
生物质化学专业是我校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主要开展生物质转化与生物能源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生物质化学专业注重化学与能源的交叉,定位于发展绿色可持续化学,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催化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热能工程等多个学科,具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特点。本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生物能源化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高层次人才。生物质化学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质结构和转化机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液体燃料,生物质基能源平台分子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制备,生物油的重整制氢和精炼提质等。
化学生物学专业包括药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学等研究方向,以生物分子和生物过程为对象,采用化学分子与化学手段,探索生命现象、调控生物过程、寻找与发现生物体中的靶分子、并研究化学分子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为新药的开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应用化学专业包括污染控制化学、膜科学与技术、能源化学、烟草化学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坚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一定的化工知识,既能从事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又能从事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能源化学专业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结合化学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新能源研究重大基础问题、新能源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新能源相关关键材料和技术开发等问题而建立的新兴学科。开设的课程既注重“厚基础”以突出化学原理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以丰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本学科围绕能源、材料、化学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旨在为国家培养能源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抢占国际能源化学研究的制高点,成为国际能源化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和汇聚培养能源化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主要研究方向有: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太阳能转化化学、合成制备、理论模拟、仪器方法等。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相关优势力量,共建“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三校签署协议共享优势教学资源(平台、仪器、教师等),采用“流动不调动”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学分互认,进一步拓展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基础。同时还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平台,这将为本学科在物质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优势资源互补和课题合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沿袭我校高分子领域的传统优势,针对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重大基础问题和应用技术问题,开展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结合先进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手段和研究方法,以调控高分子结构和性能为目标,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发展高分子合成的新方法、高分子聚集态结构模拟和调控的新途径;围绕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展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通用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加工和等高分子辐射化学研究;贴近与高分子材料交叉的生物、能源和信息等领域,发展新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性能分离材料等。本专业旨在培养高分子领域的教学科研及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1结构化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903物理化学B
第三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2、无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2无机化学

3、分析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3分析化学

4、有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4有机化学

5、生物质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6、化学生物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7、应用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9化学工程学

8、能源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52无机化学或851结构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9、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方向笔试面试调剂办法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化学专业考综合化学;物理专业考量子力学、固体物理专业知识。
参考书目:
《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固体物理学》黄昆,韩汝琦,高教出版社;主要考查前六章内容。
《量子力学》曾谨言,科学出版社;主要考查前十二章内容。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收校内调剂生。
调剂规则:
1. 调剂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超过本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 调剂生报考专业是我校物理专业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调剂复试办法:
1.复试包括笔试(闭卷)和面试。参加原报考专业(复试)笔试,满分150分;参加本专业面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2.根据调剂生总分排序进行录取。

无机化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受校内材料、化学或物理等相关专业调剂生,认可考生在相关专业的初试/笔试成绩,另附加本专业面试,面试参照报考本专业考生的面试办法。

分析化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30分、综合能力测试80分,基础分析实验技能考核4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有机化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有机实验技能考核90分,英语应用能力考核40分、综合能力测试20分。
有机实验参考书:
《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不接受校外调剂

生物质化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接收校内化学、材料、生物和环境等相关专业的调剂生。

化学生物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30分、生物化学知识考核50分、综合能力测试70分。

根据学科发展、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的需要,允许接收生物化学相关专业的调剂生(限校内)。考生报考科目必须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复试成绩。调剂的考生的复试过程须加试化学专业的相关内容。

应用化学

包括:液体动力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反应器基本原理

英语听说能力考核50分、综合素质考核10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能源化学

复试考综合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及其综合应用。参考书目:《综合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张祖德等编)。

英语自我介绍25分、中英文专业问题问答50分、综合素质考核75分。

若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接收校内调剂生。
调剂规则:
1. 调剂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超过本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 调剂生报考专业是我校物理专业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调剂复试办法:
1.复试包括笔试(闭卷)和面试。参加原报考专业(复试)笔试,满分150分;参加本专业面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考核100分。
2.根据调剂生总分排序进行录取。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合成基本操作、结构的光谱分析;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分离方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常识,高分子科学重要进展;高分子实验:重要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与高分子物理实验,基本操作。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伍越寰等编,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分子化学》第二版,中科大出版社;《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实验》第二版,中科大出版社;《高分子物理实验》,中科大出版社。

英语自我介绍25分,专业文献口头翻译25分,专业知识考评50分,综合素质考评5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1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3。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3/7,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3)÷7。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生物学(专业代码071000)





一、报考说明: 
本学科接收推免生和统考生,招收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生物学一级学科培养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生物学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研、教学、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生物学一级学科主要涵盖9个二级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1、微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生理化学,微生物遗传及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涉及病原菌致病机理,传染病诊断技术,药物筛选,及微生物资源利用。
2、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临床神经生物学等。
3、遗传学:本学科主要从事与肿瘤、生殖、发育和植物抗逆等相关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
4、细胞生物学:本专业较为完整地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多个方面,包括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生物学、细胞免疫及病理机制、细胞遗传学、干细胞化学生物学、细胞工程和药物运输等。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生物化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环境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
6、生物物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感觉系统生物物理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物理学,认知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环境生物物理学,生物光电子学等。
7、结构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学、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结构基因组学、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
8、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与分子设计,生物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利用相关技术,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等。
9、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药物研发和药物输送系统,纳米材料特殊生物学功能、可降解生物材料等。
就业方向:主要毕业去向是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部分进入科研、教育单位和相关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微生物学 
2、神经生物学 
3、遗传学 
4、细胞生物学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6、生物物理学 
7、结构生物学 
8、生物信息学 
9、生物材料学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8生理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第三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四、复试形式:机考+面试。
五、复试内容:机考部分专业英语(50分)、专业课综合(基础生物学实验)(100分);面试部分包括回答问题和朗读并翻译专业英语(10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机考满分150分,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机考成绩+面试成绩)÷2.5。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5/13。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4×8+复试成绩×5)÷13。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力学(专业代码080100)





一、报考说明
推免为主,少量报考。
二、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1、固体力学080102:是国家批准的硕士点、博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属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ICES国际计算工程科学大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固体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以及了解固体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并具备从事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2、流体力学080103:国家首批博士点和硕士点,为全国两个理科(力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设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从事流体力学及与之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的高级科技工作者。本专业建有低速风洞、水洞、水槽和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等实验设备和配套测试系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与日本、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交流。
3、工程力学080104:本专业是1958年钱学森先生和郑哲敏院士倡导下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多年来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各一名,本学科在国防、能源、环境、安全、计算机应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高科技等交叉领域均有广阔的前景。
4、生物工程力学080120: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流体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流体力学、生物工程力学领域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5、材料力学与设计080121: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固体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固体力学、材料力学与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6、微系统力学080122: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微系统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微系统力学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7、工程安全及防护技术080124: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固体力学 
2、流体力学 
3、工程力学 
4、生物工程力学 
5、材料力学与设计 
6、微系统力学 
7、工程安全及防护技术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27 理论力学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笔试(满分100分):力学相关知识、英文翻译。 
面试(满分100分):英语口语、专业知识问答。 
考察考生大学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听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对本专业目前动态的了解以及感兴趣的研究方面;考察考生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特点、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其中笔试满分100分,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4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2)÷5。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900)





一、报考说明: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涵盖: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4个二级学科专业。本学院招收其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专业,隶属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毕业生主要去向:1)中科院及国家各部委所属研究所、2)高校及国家重点科研机构;3)国内外IT行业的知名企业;4)出国继续深造和工作。专业简介如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微波光波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微波毫米波集成技术、光波技术及其应用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主要涉及电磁理论中的辐射与散射、计算电磁学、微波毫米波器件与电路、微波毫米波通信与雷达系统、超宽带(UWB)技术、新型天线技术、复杂目标的散射特性和复杂环境的传播特性、光器件与光传感技术、空间光通信与量子密钥分配技术以及与相关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具有创新思想活跃、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依托中科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电磁场理论及应用 
2、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3、微波毫米波技术与系统 
4、光器件与光传感技术 
5、微波毫米波集成技术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08 电路与电子线路
四、复试形式:上机+面试。
五、复试内容
计算机能力测试(上机):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统一组织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基本操作和C语言编程。
面试:重点考察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修养和发展潜力、英语听说能力、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经历、个性心理特征等情况,由我系统一组织执行。综合面试包含约5分钟的英语听说能力考核,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上机满分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上机成绩+面试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50%+复试成绩×50%。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进入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的人选。根据“双向选择”结果,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200)





一、报考说明: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本学科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合于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掌握计算机学科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前沿动向,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撰写专业领域外文文章。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学科点具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相应的研究方向如下:
1、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广泛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整体设计关键技术的突破、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点和重大进展。
在微处理芯片体系结构方面主要研究新型微处理芯片体系结构及其编程技术,可重构的片上并行体系结构,通用微处理芯片设计技术,指令级并行关键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整体设计方法,多处理器体系结构等;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主要研究新型高效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包括软件技术、超高扩展高密度计算技术、高可用集群中间件技术、可重构计算等,“并行结构-并行算法-并行编程”研究一体化;在网络及分布式计算方面主要研究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网格计算平台及应用,对等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等。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指由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所构成的学科,是信息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是计算机学科用来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服务的工具和基础。本专业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应用、高可信软件、协议理论与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向的研究,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人才。
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计算复杂性理论、并行与分布计算、形式描述方法和验证技术、软件工程学、软件测试技术、编译和操作系统、移动计算和传感网络、并行与分布数据库;
3、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具有坚实宽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作出创造性成果。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系统、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虚拟现实技术、生物信息学、多智能体与服务机器人技术。
4、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服务于信息社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它形式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的教学、科研、关键技术开发的高层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密码理论与应用技术、安全多方计算、信息隐藏、计算机病毒与免疫系统、网络管理与风险评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主要专业优势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数学功底深厚,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后劲足。毕业后的主要去向:1、国内外深造和国内外科研机构任职;2、国外大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3、国内大型IT企业、研发机构;4、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上海有关研究所等。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计算机系统结构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3、计算机应用技术 
4、信息安全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上机。
五、复试内容
1、专业课笔试(满分80分)
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内容: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结构;
参考书:
1)方世昌,离散数学(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9年版。
2)陈意云、张昱,编译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或2003年版)。
3)陈火旺、刘春林、谭庆平、赵克佳、刘越,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第3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该论(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5)张晨曦、王志英、沈立、刘侬编著,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面试(满分50分)
内容包括:英语、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口试)
3、上机(满分70分)
上机环境为C/C++语言(CodeBlocks,Dev C++,MS VisualStudio 2015)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80分、面试满分50分、上机满分7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上机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1/3,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2+复试成绩)÷3。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地球物理学(学科专业代码070800)





一、报考说明:接受地球物理或物理类本科毕业生报考。
二、专业介绍
地球物理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从固体地球内核开始,往上包括电离层和磁层,直至太阳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预防及减轻地球与空间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本专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3人(其中院士3名,“千人计划”教授3名,“青年千人计划”教授9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副教授18人。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曾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尤其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成绩显著,曾获2000、2005、2006和2009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及多项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优秀博士论文奖。
毕业生除相当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外,主要去相关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地震局,开展工作。也有一部分去公司从事开发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空间物理 
2、固体地球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1高等数学B
831普通物理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笔试:英语阅读能力考核,主要包括英文短文或短句的阅读理解。
面试:(1)英语听说能力考核:侧重个人学术背景及能力;(2)综合素质考核:侧重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基础知识考核。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为笔试成绩(满分40分)与面试成绩(满分60分)之和。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3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金融(专业代码025100)





一、报考说明: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本专业接收推免及统考生。要求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欢迎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有志于从事量化金融工作的理工科学生。
二、专业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融硕士(MF)项目借鉴国际名校的课程设置,同世界名校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中国科大统计、管理学科优势和金融业校友资源优势,借助于独特的业界导师制度,为金融硕士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端成长平台。 
本项目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数据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熟悉金融实务与法规,拥有前瞻性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金融人才。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 
2、大数据与金融科技 
3、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431金融学综合
四、复试形式:笔试(满分200分)和面试(满分200分)。
五、复试内容: 
主要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等等。参加复试的考生可以提供能证明自身各种素质和潜能的材料。 
笔试科目包括:(1)英语写作100分,(2)专业素质测试10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200分,面试满分2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4。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4+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办学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确认录取时,学生自选上课地点,必要时学院有权做出调整。 
十一、学费标准: 
1.普通MF项目:上海班学费14万元(第一、二学年初各缴5万元,第三学年初缴4万元),合肥班学费12万元(第一、二、三学年初各缴4万元)。
2.MF国际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Olin商学院、马里兰大学Smith商学院等世界名校合作开办金融硕士双学位项目。参加国际班的学生在就读期间,前往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一年。除需支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MF项目学费(学费额、具体缴纳方式同“普通MF项目”),另需一次缴清国外合作院校金融(量化金融、金融工程)硕士项目学费,具体学费标准参见其官方网站。
学科专业名称:公共管理(MPA 非全日制)(专业代码125200)





一、报考条件 
报考条件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其中工作年限要求为:国民教育序列博士、硕士毕业后工作2年及以上,本科毕业后工作3年及以上,专科毕业后工作5年及以上。 
二、专业介绍 
中国科大是首批获得MPA教育办学权的24所试点院校之一。至今已累计招生2900多名。中国科大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MPA品牌,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启动“海外研修计划”,开阔学员国际视野。良好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环节管理、丰富的校友资源,使我校MPA在国内独树一帜。2006年11月以“优秀”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首批MPA培养院校MPA教学合格评估”。 
中国科大MPA教育秉持积极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培养优秀通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面向行业、定向培养”的模式,紧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开办订单式的行业MPA、部门MPA、企事业MPA,为各行业培养理念新、视野广、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方式和学制 
培养方式:非全日制在职培养。 
学制:学制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四、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公共事务管理 
2、公共经济管理 
3、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 
4、科技政策与管理 
5、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全国MPA联考: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04英语二

五、复试 
1、复试批次 
包括提前批次和正常批次。 
2、复试形式 
综合面试。 
3、复试内容 
包括政治理论及其运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专业及综合能力。英语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译能力;政治和专业及综合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应变能力。考核范围为基本理论、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内外大事。 
4、复试成绩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最终成绩 
满分100分,计算公式为:(初试成绩÷3+复试成绩)÷2。 
七、录取 
提前批次:取得条件录取资格且初试成绩达到国家A类线的考生,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 
正常批次: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 
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八、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九、学费标准 
学费总额为人民币70000元/生,分两次缴纳,第一学年开学前和第二学年开学前各缴纳总学费的1/2。 
十、其他 
更多详细内容,请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PA教育中心网站(http://ustc-mpa.ustc.edu.cn)查阅,并认真研读。

学科专业名称:哲学(专业代码010100)





一、报考说明
1、接收推免生;
2、接收应届本科生、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报考。
二、专业介绍
人文学院哲学一级学科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涵盖以下4个二级学科专业:1、马克思主义哲学;2、中国哲学;3、科学技术哲学;4、媒介文化与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代码010101):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等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文化素养与人生智慧的宽口径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毕业后既能在高校、科研部门胜任教学与科研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文化教育宣传机构胜任管理工作。
2、中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2):本专业设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中国艺术哲学与美学等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专业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注重从哲学层面揭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探讨中西思想文化的异同,梳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的价值和趋势等问题。中国哲学专业培养和造就具有扎实的传统哲学功底、宽广的现代哲学视野、涵摄中外而古今会通、理实交融而返本开新的创新性人才,使之胜任高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的管理工作。
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代码:010108):本专业设有科学思想与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交叉科学与心理认知等研究方向。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坚实的科技哲学理论基础和科学技术学(STS)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优秀硕士生可以提前免试转博,优秀博士生可公派出国联合培养。毕业生具有宽广灵活的就业适应面,既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新闻与出版、科技传播与普及等工作,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宣传或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文理兼收,欢迎对文理交叉有兴趣的考生跨专业报考。
4、媒介文化与哲学:本专业以融合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新媒介形态下文化传播模式,探索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融合文化的社会价值,并考察新媒介生态下的文化哲学核心命题的宏观演化、深度拓展及前景反思。本专业在网络传播、科学文化、新媒介文化、科学与艺术、公民科学素养、媒介融合等多个领域具备研究优势,在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社会文化语境、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危机传播与社会网络及心理反应、知识管理、新媒介艺术美学、国际科学文化指标和测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坚实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和新媒介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具有宽广灵活的就业适应面,既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新闻与文化出版、新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事业策划与管理,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宣传或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30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中国哲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4中国哲学史
839西方哲学史

3、科学技术哲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或614科技通史
826科学技术哲学

4、媒介文化与哲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6媒介文化
839西方哲学史

四、复试与成绩
专业方向复试形式复试内容复试成绩最终成绩
1、马克思主义哲学

笔试+面试

专业课笔试(闭卷)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专业课笔试(闭卷)参考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面试:包含约5分钟的英语听说能力考核和不少于15分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问题问答。
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考核的范围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主要观点。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逻辑学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为笔试(开卷),不设参考书目。

复试满分10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闭卷)满分300分;面试满分200分(专业知识与相关问题问答100分,英语听说能力考核1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5。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每门课满分100分。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2、中国哲学

笔试+面试

专业课笔试(闭卷)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专业课笔试(闭卷)参考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面试:包含约5分钟的英语听说能力考核和不少于15分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问题问答。
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考核的范围包括夏商周以来中国哲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哲学新发展;西方哲学关于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基本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与持续,以及就此展开的争论。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逻辑学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为笔试(开卷),不设参考书目。

复试满分10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闭卷)满分300分;面试满分200分(专业知识与相关问题问答100分,英语听说能力考核1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5。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每门课满分100分。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3、科学技术哲学

面试

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主要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点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考生个人素养、英语听说能力、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
同等学历考生需加试“专业笔试”和“计算机能力测试”,复试项目具体分值为“面试”40分,“专业笔试”40分,“计算机能力测试”20分。
“专业笔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了解,参考书目: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计算机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基本知识等,不指定参考书。

满分100分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4、媒介文化与哲学

面试

含英语听说能力测试(100分)及专业面试(200分)两部分。
英语听说能力测试考查英语听说能力;专业面试考查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以及个人素养、 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经历等。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英语听说能力成绩+专业面试成绩)÷3。

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37.5%,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62.5%+复试成绩×37.5%。


五、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六、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七、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软件工程(专业代码083500)





一、报考说明
1、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2、软件工程、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重点研究以系统的、可控的、高效的方式开发和维护高质量软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工程理论与模型、新型软件技术与方法、海量信息处理与知识工程、软件服务与应用和教育软件工程。
主要培养具有运用软件本质特性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软件工程基础研究人才;以及具有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与方法等进行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
毕业生主要去向:(1)国内外大型IT企业、研发机构;(2)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继续深造。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软件工程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四、复试形式:面试+上机。
五、复试内容
1、专业基础测评(上机)专业基础测评主要考察考生有关C++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运用能力。本部分成绩为“通过/不通过”,只有“通过”考生方可录取。
2、英语综合面试(满分50分):重点考核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专业综合面试(满分100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考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考生在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其中英语综合面试满分50分,专业综合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英语综合面试成绩+专业综合面试成绩)÷1.5。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4+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进入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人选。根据“双向选择”结果,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材料工程(专业代码085204)





一、报考说明: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工艺、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学生应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特别是应具有固体化学和材料合成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实验技能,以及研究开发和生产纳米材料工作能力。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纳米化学 
2、纳米材料 
3、纳米能源 
4、纳米催化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2材料科学基础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笔试:主要考核考生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本部分成绩为“通过/不通过”,只有“通过”考生方可录取。
面试:英语+专业知识。以考察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为主。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4+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共计3万元,第一、二学年初各缴1.5万元。
学科专业名称:集成电路工程 (专业代码 085209)





一、报考说明: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集成电路工程(085209)隶属于工程类(0852)一级学科。该工程领域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在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方面应用的工程技术领域。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随着集成电路向高密度、高性能方向发展,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本专业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掌握解决集成电路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功底和较高的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能力,毕业去向主要是到国内信息领域的高新企业工作,部分去中科院研究所或高校。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微纳器件与工艺 
2、集成电路设计与建模 
3、微机电系统 
4、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注:(1)微纳器件与工艺,包括器件、建模、工艺、设计;(2)集成电路设计与建模,包括模拟/数字/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建模、存-算融合架构电路、AI芯片设计;(3)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与集成、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 
四、复试形式:上机+面试。
五、复试内容
计算机能力测试(上机):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统一组织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基本操作和C语言编程。
面试: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约5分钟的英语听说能力考查)、专业基础、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评估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上机满分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上机成绩+面试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4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60%+复试成绩×40%。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核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2700)





一、报考说明
全国重点高校推免生、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教育部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其拥有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核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主要涵盖“核技术及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方向分别如下:
1)“核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包含有粒子加速器物理技术与工程、同步辐射光源物理与技术、先进光源物理与技术、驱动束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短波光物理与技术、核电子学与束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脉冲功率与高能量密度技术、电磁场与射频技术、高功率电源技术、辐射技术及应用、真空物理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等,涉及物理、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
2)“同步辐射及应用”专业:同步辐射光源由于具有亮度高、频谱宽、准直性好、偏振度高以及脉冲时间结构等优异特性,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新能源与环境科学、原子分子物理、化学、地学、医学、药学、计量学、纳米/微米加工和微机械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已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托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的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其已成为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
3)“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科学”专业:主要依托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开展辐射防护与环保方向的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去向: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独立研究和设计能力,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理实交融”,就业范围较宽。
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国内仍然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的,一般进入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有核工业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国家与省级核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民营企业集团就业。出国的一般进入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或就业。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核技术及应用 
2、同步辐射及应用 
3、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0电子学基础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5固体物理或821机械设计或828量子力学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846综合化学或850应用光学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素质考核: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特别是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综合素质考核: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外语听说能力、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物理学(专业代码070200)





一、报考说明
推免生为主,少量报考。
二、专业介绍
2003年11月25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筹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她是国家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2017年11月21日科技部正式批准组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研究中心,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 
物理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该学科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制开发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强的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毕业去向是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出国攻读博士后和博士学位等。
物理学一级学科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涵盖4个二级学科,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量子信息物理学、单分子科学。
1、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关联体系与低温物理;纳米材料与物理;凝聚态理论与计算;功能薄膜与器件物理;
2、量子信息物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量子通信;量子物理基础;量子精密测量;超冷原子物理;固态量子点;
3、单分子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化学物理;单分子电子学;单分子光电子学;
4、原子分子物理,主要研究生方向包括:电子碰撞谱学;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原子识别与测控;同步辐射原子分子物理。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凝聚态物理 
2、量子信息物理学 
3、单分子科学 
4、原子分子物理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着重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学术研究的发展潜力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3700)





一、报考说明:工程热物理、高分子材料、数学、物理、电子信息、计算机、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等专业均可报考。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依托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研究火灾及相关公共安全事故的致灾机理和防治技术,是火灾安全领域国际一流水平的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一体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42人,包括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优秀2人)、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1人,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5人,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技术百人)获得者1人。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17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
本实验室毕业研究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广。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火灾动力学演化 
2、火灾过程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 
3、火灾风险评估与性能化设计 
4、火灾探测原理与技术 
5、清洁高效灭火原理与技术 
6、清洁阻燃材料 
7、危化品应急处置及环境修复 
8、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全过程动态模拟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3传热学或810电子学基础或832普通物理B或840系统安全工程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46综合化学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素质考核: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特别是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综合素质考核: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外语听说能力、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等方面的经历、个性心理特征、诚信状况、意志品质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网络空间安全( 专业代码 083900 )
一、报考说明: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0839)依托数学、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培养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发展需求的研究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学术型学位硕士。通过培养达到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国内外IT行业的知名企业、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出国继续深造和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密码学 
2、网络安全与应用安全 
3、计算机系统安全 
4、量子信息安全 
5、组合网络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57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四、复试形式:上机+面试。
五、复试内容
计算机能力测试(上机):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统一组织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基本操作和C语言编程。
面试: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特征、英语听说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修养、综合素质、发展潜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评估等。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上机满分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上机成绩+面试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4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60%+复试成绩×40%。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进入导师与考生“双向选择”的人选。根据“双向选择”结果,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数据科学(专业代码99J1)





一、报考说明 
接收推免生和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本学科专业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等学科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数据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求学生透彻了解数据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掌握大数据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撰写专业领域外文文章;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独立从事数据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等研究工作;也可在大数据相关应用领域从事专业性开发和管理工作。
“数据科学”具有跨学科交叉特点,分别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学五个一级学科下交叉设置,其主体依托于数学一级学科。数据科学将以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与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经济金融、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进行深度交叉,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效推动大数据学科建设与发展。
三、招生专业及初试科目

专业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0701J1数据科学数据科学(数学)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0数学分析 
842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0710J1数据科学数据科学(生物学)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8生理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第三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0714J1数据科学数据科学(统计学)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0分析与代数 
8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810J1数据科学数据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43信号与系统
0812J1数据科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四、复试形式 
1、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生物学(数据科学):笔试+面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上机+面试。
五、复试内容 
1、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生物学(数据科学):实分析,复分析,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优化,数值计算,生物统计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据科学):计算机基本操作和C语言编程,上机环境为C语言(CodeBlocks, Dev C++, MS VisualStudio2015)
六、复试成绩: 
1、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生物学(数据科学):满分100分。笔试满分200分、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3。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据科学):满分100分。面试满分100分、上机满分100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上机成绩)÷2。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1/3,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2+复试成绩)÷3。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生物学(专业代码071000)





一、报考说明: 
本学科接收推免生和统考生,招收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生物学一级学科培养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生物学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研、教学、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生物学一级学科主要涵盖9个二级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1、微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生理化学,微生物遗传及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涉及病原菌致病机理,传染病诊断技术,药物筛选,微生物资源利用等,如肝癌介入治疗后肠道微生物改变及其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和机制,病原菌调控蛋白作用机制,消化道微生物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
2、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临床神经生物学等;具体研究涉及神经胶质瘤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3、遗传学:本学科主要从事与肿瘤、生殖、发育和植物抗逆等相关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具体研究涉及肝癌复发转移相关的遗传学,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血液肿瘤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
4、细胞生物学:本专业较为完整地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多个方面,包括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生物学、细胞免疫及病理机制、细胞遗传学、干细胞化学生物学、细胞工程和药物运输等;具体研究涉及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细胞免疫及病理机制,胶质瘤干细胞, NLRP3 炎症小体的调控,炎症环境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消化道肿瘤细胞生物学,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及病理机制研究等。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生物化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环境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具体研究涉及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相关基因组学研究,心肌纤维化相关分子机制,肿瘤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消化道肿瘤相关智能高分子,miRNA高灵敏检测,糖尿病与分子生物学,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从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角度调控)、造血干细胞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等。
6、生物物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感觉系统生物物理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物理学,认知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环境生物物理学,生物光电子学等。
7、结构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学、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结构基因组学、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
8、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与分子设计,生物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利用相关技术,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等。
9、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药物研发和药物输送系统,纳米材料特殊生物学功能、可降解生物材料等,如仿生血管材料,载药微球在恶性肿瘤经导管化疗栓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抗消化道肿瘤纳米药物研发和药物输送系统。
就业方向:主要毕业去向是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部分进入科研、教育单位和相关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微生物学 
2、神经生物学 
3、遗传学 
4、细胞生物学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6、生物物理学 
7、结构生物学 
8、生物信息学 
9、生物材料学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8生理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28量子力学 
第三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四、复试形式:机考+面试。
五、复试内容:机考部分专业英语(50分)、专业课综合(基础生物学实验)(100分);面试部分包括回答问题和朗读并翻译专业英语(10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机考满分150分,面试满分100分,复试成绩=(机考成绩+面试成绩)÷2.5。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5/13。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4×8+复试成绩×5)÷13。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学科专业名称:物理学(专业代码 070200)





一、报考说明: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专业介绍
物理学(070200)为一级学科专业。光学为二级学科专业。
目前的主要专业方向有:环境光学、大气光学、光学遥感、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其研究平台为中国科大与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共建的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以及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通用光学辐射定标与表征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毕业生主要去向:1)国家各部委2)高校及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研究所;3)出国继续深造和工作;4)大型国企及外资企业。
对本专业简介如下:
本专业主要依托中国科大与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共建的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在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上,结合了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和光学遥感等有特色的学科基础,以光学、电子学等技术手段,研究光电技术在地球大气与环境要素探测与研究方面的应用,培养既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物理、现代光学、光谱学、光信息处理、光电探测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光学、光谱学及光电子范畴的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既能从事较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又可从事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环境光学
2、大气光学
3、光学遥感
4、激光光谱
第一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14工程光学或847大气物理学
第二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7普通物理A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21机械设计
四、复试形式:面试。
五、复试内容
自我介绍(满分20分)。
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考核(满分60分):专业素质考核重点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考生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综合素质考核重点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历、个性特征、诚信状况和意志品质等。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测试(满分20分)。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外语】÷3+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
调剂对象为报考我校相关专业的考生。调剂考生须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章程》有关规定。
我单位对申请调剂考生的成绩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择优通知复试,复试形式、内容、录取办法等同上。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

科学岛分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位于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蜀山湖畔,现建设有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等10个研究单元,拥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EAST辅助加热、稳态强磁场等三个大科学工程,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技术发展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莅临视察时高度评价合肥研究院的科研环境,欣然题词“科学岛”。
合肥研究院定位在面向国家洁净能源与环境安全需求,面向极端与复杂条件下物质科学前沿,建设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强磁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网等大科学装置群的综合性国家科研基地,形成等离子体物理、大气环境光物理/化学、极端和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生物物理等优势学科群,发展磁约束聚变堆、大气环境探测、强磁场及能源环境健康等需求的功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等战略高技术。
截至2015年底,合肥研究院在职职工2497人,其中正高级人员304人,副高级人员648人,包括包括两院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2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4人;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团队8个,安徽省115团队5个。
自1981年招收研究生,合肥研究院已培养研究生4927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977名,授予硕士学位2940名,他们已成为中国各个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目前在岗研究生导师469名,其中博导223名,硕导246名,在学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1500名,研究院现有学术型博士培养点12个;硕士培养点25个,涵盖了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生物物理学八大优势学科,为基础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备的学科体系。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紧紧围绕“一三五”发展目标,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创新,集中加强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核心技术研究,解决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努力将我院建成国际著名、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科教结合的综合科研基地。

Ⅱ联系方式

网址:http://www.hf.cas.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1110信箱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4860、65592439
联系部门: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
联系人:梁长浩、闫超
Email:chliang@issp.ac.cn、yanc@hfcas.ac.cn

Ⅲ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01计算材料科学崔小娟、王鸿梅、曹开法
光学(070207)01激光与红外大气传输钱仙妹、范承玉、饶瑞中、黄印博、曹振松、冯素娟、魏合理、朱文越
02环境光谱学方黎、顾学军、张为俊、高闽光、刘晔、曹振松
03光学晶体与功能材料倪友保、孙敦陆、张庆礼、万松明、吴海信、罗建乔
04光子器件与应用毛庆和、刘晔、冯素娟
05激光雷达技术苑克娥、胡顺星、张天舒、刘东、王英俭
06光学辐射定标技术张黎明、郑小兵、孟炳寰、李健军、吴浩宇、陈洪耀
07目标光学特性表征技术王先华、施海亮
08光学传感器及应用骆冬根、邵士勇、李双、罗海燕、于磊、刘锟、董凤忠、高晓明
09大气光物理与光化学唐小锋、胡长进、盖艳波
10大气光学特性及其测量技术黄宏华、孙刚、詹杰、翁宁泉、钱仙妹、苑克娥、范承玉、饶瑞中、邵士勇、李学彬、吴晓庆
11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赵卫雄、游利兵、郭强、梁勖、毛庆和、罗建乔
12光学遥感技术孙晓兵、司福祺、李双、王先华、孟炳寰、李健军、罗海燕、吴浩宇、陈洪耀、宋茂新、熊伟、施海亮、乔延利
13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赵欣、胡仁志、王薇、谢品华、张玉钧、阚瑞峰、何亚柏、曾议、李学彬、秦敏、赵南京、李昂、桂华侨、刘文清、张志荣、刘建国
14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高晓明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1光学仪器与工程宋茂新、熊伟、郭强、梁勖、于磊、曾议、陈结祥
02光辐射精密测量郑小兵、洪津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0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董伟伟
02环境敏感纳米材料邓赞红
03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董伟伟、倪友保、孙敦陆
04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张庆礼、万松明、吴海信
05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邓赞红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01光电检测技术高闽光、张玉钧、骆冬根、游利兵、张黎明、阚瑞峰、何亚柏、方勇华、邹鹏、洪津、陆钒
02环境监测技术张志荣、陆钒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01网络与数据通讯谭海波、李晓风
02智能系统刘小勤
03区块链技术李晓风
04图像处理陈臻懿
05大数据与云计算谭海波
06系统建模与仿真乔延利、谢晨波
07光电信息处理司福祺、方勇华、张运杰
08嵌入式系统张运杰、谢晨波、刘小勤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01大气参数测量和模式研究孙刚、詹杰、翁宁泉、吴晓庆
02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孙晓兵、张天舒、王薇、刘东、黄印博、王英俭、谢品华、梅海平、董云升、陈臻懿
03环境生物光谱殷高方
04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秦敏、赵南京、李昂、桂华侨、刘文清、董云升、伍德侠
05大气(光)化学胡仁志
06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张志荣、刘建国、伍德侠、殷高方
07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赵卫雄、胡顺星、顾学军、魏合理
08成像光谱电子技术赵欣
09大气物理化学唐小锋、张为俊、胡长进、盖艳波
10痕量成分光电检测技术刘锟、董凤忠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01光机电一体化桂华侨、董凤忠、徐亮、赵欣、刘建国、高闽光、郑小兵、朱文越、张黎明、熊伟、郭强、赵卫雄、贾先德、游利兵、洪津、陈迪虎、宋茂新、谢晨波、李新
02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陈迪虎
03智能检测技术骆冬根、李新
04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殷高方、李健军、罗海燕、宋茂新、谢晨波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0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邓赞红
02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倪友保、张庆礼
03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邓赞红
04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倪友保、张庆礼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1环境监测领域微信号处理李昂
02光电检测技术张志荣、张玉钧、方勇华、骆冬根、张黎明、熊伟
03光电信号检测技术刘锟、陈洪耀、郭强、赵卫雄、贾先德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01计算机应用技术施海亮、孙晓兵、高闽光、李晓风、方勇华、洪津
02大气测量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王煜、乔延利、司福祺
03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乔延利、游利兵
04计算机自动控制李晓风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01大气参数测量和模式研究翁宁泉、邵士勇
02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李双、黄印博、邵士勇、刘东、胡顺星、曹振松、王薇、施海亮、孙晓兵、司福祺、张玉钧、朱文越
03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秦敏、刘锟、刘建国、王薇、赵南京、李昂、胡仁志
04大气(光)化学秦敏
05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王煜、张志荣、桂华侨、徐亮、赵欣、赵南京、唐小锋、殷高方
06激光光谱学与应用曹振松、张为俊、胡仁志
07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刘东、胡顺星
08大气物理化学张为俊、唐小锋
09痕量成分光电检测技术董凤忠

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01等离子体与表面相互作用丁锐、余耀伟、龚先祖、丁芳、欧靖、陈一平、陈俊凌、胡建生、朱大焕、杨钟时
02等离子体诊断李二众、臧庆、凌必利、赵君煜、韩效锋、丁芳、揭银先、张寿彪、黄娟、张凌、徐国盛、段艳敏、胡立群、吕波、刘海庆、沈飊、李亚东
03等离子体物理实验郭后扬、孙有文、曾龙、钱金平、丁伯江、李二众、梁云峰、臧庆、余耀伟、凌必利、赵君煜、韩效锋、龚先祖、刘永、揭银先、张寿彪、黄娟、张凌、徐国盛、段艳敏、叶孜崇、高翔、左桂忠
04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孟月东、沈洁、倪国华、叶孜崇、程诚、方世东、陈龙威
05射频工程及等离子体物理/微波与等离子体物理丁伯江、刘永、陈根、刘甫坤、秦成明、王晓洁、毛玉周、单家芳
06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及其控制夏天阳、孙有文、郭文峰、曾龙、梁云峰
07中性束物理和实验梁立振、许永建
08等离子体物理理论与模拟潘成康、李国强、周登、项农、夏天阳、郭文峰、钱金平、丁锐、欧靖、陈一平、罗正平
凝聚态物理(070205)02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王奇
03计算材料科学舒兴胜、武松涛、王守国、胡业民、汪良斌、吴斌
光学(070207)15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刘海庆、高翔、李亚东
生物物理学(071011)01离子束生物工程姚建铭
02物理生物与技术程诚
03生物分子工程姚建铭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3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曹磊
04智能检测与传感器周自波
05精密计量与仪器吴杰峰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06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刘华军、施毅
0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陈长伦
0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周海山、王万景
0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李家星
10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奇、方世东、陈龙威
11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杨雷、王枫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1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张启勇
02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张启勇
03真空技术潘皖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03智能检测技术周芷伟
04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刘智民、黄连生、黄懿赟
05信号检测与处理沈飊、胡燕兰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09数据采集与等离子体控制王华忠、肖炳甲、王枫、李实、袁旗平、季振山
10图像处理李实
11大数据与云计算王华忠
12系统建模与仿真袁旗平、周芷伟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01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秦经刚、刘方
02真空技术与应用胡建生、杨庆喜、刘志宏、彭学兵、谢远来
03电物理装置结构与分析李格、刘松林、杨庆喜、覃世军、刘常乐、刘志宏、彭学兵、周自波、曹磊、陆坤、宋云涛、吴杰峰
04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陈根、刘甫坤、秦成明、王晓洁、毛玉周、徐旵东、单家芳
05核安全与可靠性覃世军
06低温与超导工程李建刚、刘华军、施毅、胡良兵、冯汉升、丁开忠、秦经刚、刘方、胡燕兰、潘皖江
07自动控制技术黄连生、胡良兵、冯汉升、宋执权、许留伟、陆坤、宋云涛、张健、高格、胡纯栋、季振山
08核热工与事故吕波、刘松林
09核技术及应用胡立群
10核材料科学与技术王万景
11电气工程刘智民、黄懿赟、丁开忠、徐旵东、李格、宋执权、许留伟、张健、高格
12中性束物理与工程梁立振、谢亚红、谢远来、许永建、胡纯栋
13核环境化学孙玉兵、李家星、谭小丽
14核装置水冷却工程杨雷
15等离子体控制与数据采集罗正平、肖炳甲
16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周海山、沈洁、陈俊凌、倪国华、左桂忠、朱大焕、杨钟时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1核技术刘常乐、谢亚红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1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孙玉兵、谭小丽、陈长伦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05智能检测技术奚维斌、周芷伟、周自波
06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陈根、曹磊、高翔
07光机电一体化刘海庆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05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吴杰峰、周海山
06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奇、陈龙威、程诚
07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陈俊凌、朱大焕、周海山、沈洁、倪国华、丁锐、吕波、丁芳
动力工程(专硕)(085206)01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张启勇
02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张启勇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4光电检测技术韩效锋、臧庆
05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刘智民、黄懿赟、黄连生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05数据采集与等离子体控制罗正平、王枫
06计算机应用技术王枫、高翔
07计算机自动控制胡良兵、周芷伟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1纳米催化剂技术王奇
02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氧化净化倪国华
03现代表面处理技术方世东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01强磁场科学与技术施毅
02真空技术与应用胡建生、刘志宏、杨庆喜、彭学兵、谢远来
03电物理装置结构与分析吴杰峰、丁开忠、王晓洁、刘志宏、覃世军、刘常乐、曹磊、杨庆喜、彭学兵、陆坤、宋云涛、周自波
04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秦成明、徐旵东、王晓洁、陈根、刘甫坤、刘永
05低温与超导工程刘方、施毅、丁开忠、胡良兵、奚维斌
06自动控制技术袁旗平、胡纯栋、韩效锋、臧庆、陆坤、刘甫坤、宋云涛、梁立振、高格、刘永、张健
07核热工与事故吕波
08核技术及应用刘海庆、谢亚红、覃世军、刘常乐
09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陈俊凌、朱大焕、王万景、方世东
10电气工程刘华军、刘智民、黄懿赟、胡纯栋、许永建、徐旵东、高格、张健、黄连生
11中性束物理与工程许永建、谢亚红、谢远来、梁立振
12核环境化学李家星、陈长伦
13核装置水冷却工程杨雷
14等离子体控制与数据采集罗正平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0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李家星、陈长伦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1肿瘤生物学程诚
02物理生物与技术沈洁

三、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04计算材料学关贵俭、遇鑫遥、陈星、孟凡利、李淼
光学(070207)16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杨良保
生物物理学(071011)04健康医学与康复学马祖长、高理升、陈焱焱
05生物医学成像王进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6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林新华、陈池来
07生物医疗仪器周旭、尤晖
08仿生机器人孔德义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12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赵婷婷
13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张淑东、赵婷婷、王进
14环境敏感纳米材料罗涛、蒋长龙、黄行九、徐伟宏、刘变化、郭正、刘锦淮
15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赵爱武、王振洋
16微纳结构与器件杨良保、蒋长龙、郭正、李民强
17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高放
18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张淑东、王振洋
19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罗涛、刘变化、赵爱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06智能检测技术刘锦淮、高理升、陈焱焱、周旭、姚志明、陈池来、张正勇、高理富、宋全军
07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孔德义、尤辉
08光电检测技术汪玉冰、王焕钦
09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林新华
10环境监测技术李民强、高会议
11信号检测与处理杨先军、孙怡宁、王慧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01智能农业周林立、魏圆圆、张正勇、高会议、胡泽林
02健康信息技术杨先军、孙怡宁
03机器学习谢成军、陈雷、王红强
04人工智能黄河、王儒敬、崔超远、谢成军、汪增福、聂余满
05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董俊、孔斌
06智能机器人姚志明、孙丙宇、孔斌、汪增福、聂余满、宋全军、高理富、董翔
07人机交互王慧
08自然语言处理陈雷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13智能系统宋良图、魏圆圆、董翔、王红强
14图像处理董俊、孙丙宇、王红强
15大数据与云计算马祖长、黄河、王儒敬、周林立、胡泽林、王红强
16信息安全崔超远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2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王焕钦
13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黄行九、徐伟宏、孔令涛
14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孔令涛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08光机电一体化尤晖、孙怡宁
09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孔德义、宋全军、尤晖、张正勇
10智能检测技术李民强、刘锦淮、杨良保、陈池来、杨先军、姚志明、孔斌、周旭、张正勇、宋博、高理富、陈焱焱、王焕钦、陈池来、高理升、林新华
11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林新华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08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赵婷婷、孔令涛
09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张淑东
10计算材料科学高放
11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赵婷婷、王进
12微纳结构与器件张淑东、王振洋、刘变化、蒋长龙
13环境敏感纳米材料黄行九、刘变化、蒋长龙、李民强、刘锦淮
14自旋电子材料高放
15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振洋、高放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6智能机器人董俊、孙丙宇、汪增福、孔德义、宋博、高理富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08计算机应用技术宋良图、周林立、高会议、黄河、崔超远、聂余满、谢成军、陈雷、胡泽林、董俊、杨先军、姚志明、孔斌、马祖长、孙怡宁
09网络安全及监控平台崔超远
10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黄河、陈池来
11计算机自动控制聂余满、谢成军、陈雷、胡泽林、孙丙宇、汪增福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4新型分离技术杨良保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1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王焕钦
12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黄行九
13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孔令涛
14环境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高会议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3健康医学与康复学周旭、马祖长、陈焱焱、高理升
04物理生物与技术王进

四、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05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汪国忠、史同飞、段国韬、蒋卫斌
06多铁材料物理汤现武、杨杰、尹利华
07计算凝聚态物理杨勇、郑小宏、曾雉、王贤龙、邹良剑、刘大勇
08凝聚态理论邹良剑、刘大勇
09纳米材料科学李新化、李广海、季书林、孟国文、伍志鲲
10磁性材料物理童鹏、宋文海、孙玉平、鲁文建、罗轩
11功能薄膜材料罗媛媛、胡令、朱雪斌
12低维材料物理郑小宏、徐文、丁俊峰
13超导材料物理EugeneGregoryanz、Alexander Goncharov、迟振华、孙玉平、鲁文建
14计算材料科学许依春、李永钢、吴学邦、韩福生、曾雉、秦勇、张晔、王贤龙、张永胜、刘长松
15表面与界面物理许依春、杨勇、胡令
16电磁波功能材料物理刘广强、徐文
17热电材料物理李地、张建、秦晓英、张永胜、尹利华
18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物理赵邦传、方前锋、EugeneGregoryanz、Alexander Goncharov、迟振华、苏付海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9精密计量与仪器庄重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20光电功能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李明涛
2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罗媛媛、王先平、汤现武、许少辉
22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张云霞、陈本松、刘俊、周宏建、朱储红、黄竹林
23环境敏感纳米材料李明涛、王秀娟、蔡伟平、张云霞、陈本松、李越、朱储红、孟国文、胡小晔、周宏建
24磁性材料宋文海
25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戴建明、杨杰、朱雪斌
26吸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蒋卫斌
27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赵惠军、费广涛、李新化、史同飞
2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张涛、郝汀、王先平
2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胡小晔
30热电材料辛红星、李地、张建、秦晓英
31团簇化学伍志鲲
32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刘广强、刘俊、梁长浩、苏付海
33微纳结构与器件李越、蔡伟平、段国韬
34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韩方明、赵惠军、张海民
35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辛红星、赵邦传、杨俊峰、童鹏
36自旋电子材料丁俊峰、罗轩
37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张涛、郝汀、方前锋、庄重、李永钢
38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秀娟、韩方明、黄竹林、杨俊峰、费广涛、梁长浩、李广海、汪国忠、许少辉
39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季书林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17核材料科学与技术吴学邦、刘长松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2智能检测技术段国韬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16光电功能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黄竹林
17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俊
1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郝汀、王先平
19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王先平、汤现武、罗媛媛
20热电材料张建、张永胜、迟振华
21计算材料科学王贤龙、李永钢、张永胜、曾雉
22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汪国忠、张云霞、丁俊峰、蔡伟平、周宏建
23微纳结构与器件李越、季书林、段国韬
24环境敏感纳米材料李越、王秀娟、蔡伟平、陈本松
25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赵惠军
26磁性材料童鹏、罗轩、王贤龙、杨杰
27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赵邦传、童鹏、朱雪斌
28自旋电子材料曾雉
29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杨杰、汤现武、戴建明
30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郝汀、李永钢、刘长松
31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罗轩、丁俊峰、迟振华
32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小晔、黄竹林、王秀娟、陈本松、费广涛、周宏建
33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季书林
34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费广涛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5纳米催化剂技术张海民
06功能材料合成工艺刘俊、罗媛媛
07电催化材料朱雪斌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5核材料科学与技术吴学邦、刘长松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5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赵惠军、张云霞

五、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19多铁材料物理童伟
20计算凝聚态物理杨晓萍、郝宁
21纳米材料科学薛飞
22磁性材料物理屈哲、杨昭荣、张蕾、熊奕敏、薛飞、田明亮、盛志高
23功能薄膜材料陈峰、张发培、曹亮、张昌锦
24低维材料物理盛志高、朱文卡
25超导材料物理熊奕敏、张昌锦
26计算材料科学杨晓萍、申飞、郝宁、方军
27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物理朱相德、郗传英、杨昭荣、宁伟、王钊胜
生物物理学(071011)06磁场生物效应张欣、王俊峰
07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郑新威、王玉娟、张钠、王俊峰
08肿瘤药物学刘静、王文超、梁小飞、洪波、林文楚、刘青松
09肿瘤生物学刘静、王文超、张欣、梁小飞、洪波、林文楚、刘青松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40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郑新威、钟凯
4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陈峰
42磁性材料杜海峰、屈哲
43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王辉
44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朱相德
45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张发培
46微纳结构与器件曹亮、宁伟
47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辉
48自旋电子材料盛志高、童伟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4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李俊杰、欧阳峥嵘
05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李俊杰、欧阳峥嵘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09人工智能吴仲城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17大数据与云计算吴仲城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18强磁场科学与技术陈文革、匡光力
19电气工程刘小宁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35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
36计算材料科学杨晓萍
3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杨晓萍
38微纳结构与器件薛飞
39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张发培
40磁性材料王辉、薛飞
41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张发培
42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辉
动力工程(专硕)(085206)03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李俊杰
04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欧阳峥嵘、李俊杰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7自然交互、手写签名身份认证吴仲城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2计算机应用技术吴仲城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6强磁场科学与技术谭运飞
17低温与超导工程谭运飞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5磁场生物效应张欣
06肿瘤生物学张欣

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光学(070207)17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吴先友、江海河
18激光雷达技术徐赤东
生物物理学(071011)10肿瘤生物学李雪玲、方志友、王宏志、杨武林、戴海明
11物理生物与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12生物医学成像钱俊超、王宏志
13生物分子工程方志友、杨武林
14肿瘤药物学戴海明
15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韩伟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0光学仪器与工程吴先友
11生物医疗仪器江海河、钱俊超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2智能检测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0人工智能李海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18生物信息学李雪玲
19图像处理李海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5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徐赤东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3光机电一体化徐赤东
14智能检测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3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钱俊超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3计算机应用技术李雪玲、李海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7肿瘤药物学方志友
08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李雪玲、韩伟
09肿瘤生物学杨武林、戴海明、方志友
10生物医学成像钱俊超、李海、王宏志
11物理生物与技术戴海明、沈成银、储焰南
12生物分子工程王宏志、杨武林
13生物医学光学徐赤东

七、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光学(070207)

19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王琦
生物物理学(071011)16生物医用材料吴正岩
17离子束生物工程吴跃进、卞坡、吴丽芳、
王军、刘斌美、郑之明
18肿瘤生物学赵国平
19环境化学与毒理学许安
20物理生物与技术王琦、柯志刚、刘斌美、黄青
21生物分子工程陈少鹏、吴丽芳、郑之明、
22生物仿生与生态学刘方邻
23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赵国平、柯志刚、吴李君、
卞坡、王军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4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蔡冬清、吴正岩
50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詹福如、黄青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3光电检测技术吴跃进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0大数据与云计算刘方邻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2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冯慧云
03核技术詹福如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6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蔡冬清
17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冯慧云
18环境毒理与生态许安、陈少鹏、吴李君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5光机电一体化王琦
16智能检测技术吴跃进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4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蔡冬清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4计算机应用技术刘方邻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8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艺设计与开发汤明礼、郑之明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6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黄青
17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蔡冬清、吴正岩
18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冯慧云
19环境毒理与生态冯慧云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14生物医用材料吴正岩
15离子束生物工程吴丽芳、刘斌美
16肿瘤生物学赵国平
17物理生物与技术黄青、柯志刚、刘斌美、王琦

18生物分子工程

吴丽芳、汤明礼、郑之明

19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

柯志刚、赵国平

八、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1信息安全吴宜灿、王芳
22系统建模与仿真王磊、吴斌
23光电信息处理汪建业
24虚拟现实胡丽琴、龙鹏程
25图像处理程梦云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20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吴宜灿、沈水法、蒋洁琼、刘超、王明煌
21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郁杰、黄群英、郑明杰、朱志强、李春京、吴庆生、毛小东、陈刘利、刘少军、姜志忠
22核热工与事故郁杰、王石生、赵柱民、柏云清、朱志强、陈刘利、金鸣、洒荣园
23自动控制技术汪建业、赵柱民、宋勇
24核安全与可靠性王石生、吴洁、王芳
25反应堆技术与数字仿真吴洁、胡丽琴、龙鹏程、吴斌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4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李桃生、王永峰
05核技术黄群英、林铭章、李桃生、王磊、程梦云、王永峰
06核化学林铭章、李春京、吴庆生、姜志忠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5计算机应用技术龙鹏程
16计算机自动控制汪建业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8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吴宜灿、沈水法、李桃生、蒋洁琼、刘超、王明煌
19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黄群英、郑明杰、朱志强、李春京、吴庆生、毛小东、陈刘利、刘少军、姜志忠
20核热工与事故郁杰、王石生、赵柱民、柏云清、陈刘利、金鸣、洒荣园
21自动控制技术宋勇
22核安全与可靠性汪建业、吴洁、王芳
23反应堆技术与数字仿真胡丽琴、龙鹏程、王磊、吴斌
24核技术及应用程梦云、王永峰

九、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28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王命泰
29软凝聚态物理李向阳
光学(070207)20光学传感器及应用计敏
21生物医学光学邓国庆、王贻坤、王安、刘勇
生物物理学(071011)24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刘勇
25生物分子工程王安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2微流控技术邓国庆
13仿生机器人丁祎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51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岗、张献、田兴友、陈林、李向阳、刘香兰、王化、郑康、李潇潇
52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林华、王命泰
53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刘岗、张献、田兴友、陈林、胡锐、刘香兰、王化、郑康、林永兴
54微纳结构与器件陈健
55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陈健、胡林华、陈双宏
56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陈双宏、林永兴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6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袁春燕
07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袁春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4智能检测技术计敏、张龙
15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丁祎
16光电检测技术王贻坤
17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祝辉、王智灵、梁华为
18信号检测与处理王玲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1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张龙
12智能机器人祝辉、王智灵、梁华为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6智能系统王玲、乌云
27图像处理乌云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7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光伏电池翁坚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9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胡锐、翁坚
20水环境控制与修复李潇潇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7光机电一体化刘伟、王贻坤、计敏、王安、王玲
18智能检测技术张龙、牛润新、计敏、邓国庆、刘勇、王玲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5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香兰、张献、田兴友、王化、李潇潇
46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郑康、刘香兰、张献、田兴友、胡锐、陈林、王化
4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陈双宏
48环境敏感纳米材料刘岗
49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林永兴
50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陈双宏
51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陈林、林永兴
52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林华、孔凡太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8智能机器人王少平、刘伟、牛润新、刘勇、梁华为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7计算机应用技术王少平、张龙、王安、邓国庆、梁华为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9纳米催化剂技术胡林华
10电子新材料郑康、潘旭
11功能材料合成工艺潘旭
12应用电化学孔凡太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20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刘岗、胡锐
21水环境控制与修复李潇潇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20生物医学成像王贻坤

十、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创新工程院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4仿生机器人孙少明
15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曾新华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9智能检测技术孙少明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3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黄炫
14人工智能李文波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8图像处理黄炫
29嵌入式系统方菱
30智能系统曾新华、方菱、李文波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9光机电一体化孙少明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9智能检测技术李文波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8计算机应用技术方菱、黄炫、曾新华、李文波
19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方菱
20计算机自动控制黄炫、曾新华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21生物仿生与生态学孙少明

十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6智能检测与传感器叶晓东、王晓杰、朱锟鹏、吴晶华
17微电子机械系统与微细加工朱锟鹏
18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朱锟鹏
19仿生机器人叶晓东、王晓杰、徐林森、赵江海、李露、李涛、冯宝林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5人机交互叶晓东
16智能机器人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露、赵江海、李涛、冯宝林
17人工智能叶晓东、赵江海
18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吴晶华、周平
19机器学习赵江海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20信号检测与处理孔令成、叶晓东、朱锟鹏
2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王容川、叶晓东、朱锟鹏
22光电检测技术吴晶华
23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叶晓东
24智能检测技术王容川、叶晓东、周平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10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叶晓东
11智能检测技术王容川、叶晓东、周平
12智能机器人王容川、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露、吴晶华、赵江海、李涛、冯宝林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31系统建模与仿真王晓杰
32智能系统叶晓东
33嵌入式系统孔令成、叶晓东、吴晶华、周平
34图像处理吴晶华、周平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21计算机应用技术周平
22计算机自动控制孔令成、叶晓东、赵江海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20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叶晓东、王晓杰、朱锟鹏、李露、冯宝林
21光机电一体化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涛、冯宝林
22智能检测技术叶晓东、周平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53微纳结构与器件王晓杰
54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晓杰
55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王晓杰
56计算材料科学王晓杰
机械工程(专硕)(085201)01CAD/CAM/CAE李露、吴晶华
02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徐林森、冯宝林、赵江海、李露、李涛
03智能机械与控制冯宝林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叶晓东、赵江海、冯宝林、徐林森、李涛
05机械手设计与应用集成叶晓东、吴晶华
06智能材料与仿生机器人王晓杰

十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程管理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方向导师
工程管理(专硕)(125600)01设计制造管理陈迪虎、刘锟、刘东、郭强、孙少明、陆坤、倪国华、周自波、王秀娟、柏云清、钱俊超、江海河、储焰南、沈成银、张龙、刘勇、周旭、林新华、崔超远、张正勇、董俊、孙怡宁、杨先军、孙丙宇
02工程质量管理熊伟、张庆礼、洪津、方菱、陈根、马祖长、周旭、林新华、崔超远
03大科学工程管理刘建国、司福祺、梁立振、陈俊凌、谢亚红、刘海庆、赵君煜、胡燕兰、吕波、宋云涛、韩效锋、刘智民、周海山、王奇、高翔、欧阳峥嵘、李俊杰、
04工程创新与设计管理游利兵、孙少明、宋云涛、陆坤、倪国华、周自波、郑之明、徐赤东、王化、宋全军、胡泽林、姚志明、高理富、孙怡宁、杨先军
05光学工程管理曹振松、范承玉、李双、施海亮、司福祺、游利兵、熊伟、张庆礼、桂华侨、方勇华、谢晨波、张为俊、张玉钧、乔延利、秦敏、刘东、董凤忠、赵卫雄、赵欣、高闽光、郭强、曾新华、刘海庆、罗媛媛、王琦、王贻坤、杨良保、高会议、王焕钦
06项目管理谢晨波、乔延利、洪津、高格、袁旗平、赵君煜、吕波、陈根、刘甫坤、高翔、臧庆、曾雉、王贤龙、段国韬、洒荣园、金鸣、宋勇、李俊杰、冯慧云、储焰南、沈成银、李海、杨武林、邓国庆、刘岗、刘勇、谢成军、姚志明、宋博、黄河
07环境工程管理赵南京、王薇、刘建国、桂华侨、方勇华、张为俊、张玉钧、秦敏、董凤忠、赵卫雄、赵欣、孙晓兵、高闽光、李家星、陈长伦、方世东、沈洁、罗媛媛、王秀娟、段国韬、李桃生、蔡冬清、吴跃进、吴丽芳、黄青、冯慧云、田兴友、陈林、刘岗、孔令涛、高会议、王焕钦、赵婷婷、王振洋、蒋长龙
08管理信息化李晓风、刘锟、孙晓兵、李文波、方菱、曾新华、朱大焕、韩效锋、周芷伟、臧庆、曾雉、王贤龙、王磊、龙鹏程、王芳、程梦云、吴洁、汪建业、吴斌、徐赤东、李雪玲、戴海明、王宏志、张龙、高理升、周林立、胡泽林、马祖长、张正勇、陈焱焱、宋博、高理富、孙丙宇、黄河
09核能工程管理余耀伟、秦成明、许永建、谢亚红、胡燕兰、周芷伟、刘智民、刘甫坤、周海山、谢远来、李永钢、刘超、姜志忠、刘少军、吴宜灿、李桃生、沈水法、宋勇、
10能源工程管理方世东、谢远来、程诚、王奇、沈水法、欧阳峥嵘、陈双宏、陈林、王振洋、董俊、蒋长龙
11生物工程管理程诚、沈洁、郑之明、吴丽芳、黄青、方志友、李雪玲、戴海明、王宏志、江海河、李海、杨武林、邓国庆、王贻坤、陈焱焱、赵婷婷

Ⅳ复试与录取

一、复试原则

1、复试按《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工作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加大研究生的入学复试权重,实行"差额复试"。凡合肥研究院拟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复试,复试按"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
2、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复试由科学岛分院组织。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考生必须通过复试,且复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按总成绩计算的方法,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复试的重点是考察学生掌握本科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其是否符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二、复试的分数线及人员

1、复试分数线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比约为1.3:1以及各专业达线考生的具体情况划定。复试分数线包括初试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
2、同时达到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参加复试资格。参加复试考生的名单公布在科学岛分院网站上。

三、复试内容和组织形式

1、复试是对初试达线考生进行的复查性考核;复试的重点是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口试、英语听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体检和思想品德的考核。
2、专业知识口试:专业知识口试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对所报考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反应和表达能力,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每位考生的口试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专业知识口试满分为80分。
3、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听力测试采取与口语同步测试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测试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英语听力测试满分10分,口语测试满分为10分。
4、科学岛分院研究生复试小组按学科(专业)或以中心(研究室)为单位组成若干业务能力复试小组,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组成,每个复试小组不得少于5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须有在英语国家留学或合作研究2年以上经历,负责主考考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负责本组复试的各个环节。
5、复试的组织和具体工作安排由科学岛分院负责。复试全程按教育部要求记录、存档。
6、复试工作中应注意保密问题。在录取通知书发出之前,任何人不得对考生做出与录取相关的承诺或暗示。除了单位向考生公布的内容外,任何人不得向考生透露有关复试的内部情况。
7、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须予以高度重视,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在复试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人员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思想品德考核

1、思想品德的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复试小组在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考核中,通过与考生的面谈,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3、科学岛分院通过"函调"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学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五、录取

1、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2、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初试和复试中有严重违纪、舞弊情况的考生,经核实后,一律不予录取。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的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复试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复试结束后,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

六、其他

1、同等学力考生除按一般统考生复试外,还须加试笔试科目两门,考试科目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招生方向需求和考生背景确定,不同于统考科目,难易程度按本科教学大纲确定,并通知考生。
2、加试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卷面满分为100分。
3、接收调剂生应专业对口,考生须参加复试。
4、对达到国家复试线要求但未达到科学岛分院复试分数线的或参加复试但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科学岛分院协助及时向外调剂,调剂时应有接收单位开具的《调剂接收函》。
5、本复试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规政策为准。
6、本复试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
7、本复试办法由科学岛分院负责解释。

七、调剂

科学岛分院根据报名和初试情况,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之后在网站另行发布调剂信息。

Ⅴ初试科目

序号代码专业考试科目
学术学位
1070204等离子体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普通物理A;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4工程光学或815固体物理
2070205凝聚态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15固体物理或828量子力学
3070207光学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28量子力学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物理化学;④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4071011生物物理学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物理化学;④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5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0环境科学基础或832普通物理B或847大气物理学
6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7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5固体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8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3热工基础
9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0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1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12082701核能科学与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1反应堆物理或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853分析化学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3082703核技术及应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1反应堆物理或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853分析化学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专业学位
1085201机械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2085203仪器仪表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
3085204材料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5固体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4085206动力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3热工基础
5085210控制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6085211计算机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7085216化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46综合化学
8085226核能与核技术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1反应堆物理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32普通物理B
9085229环境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2普通物理B或835污染控制工程
10085238生物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8生物化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11125600工程管理(非全日制)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

Ⅵ学费

全日制:8000元/学年
非全日制:共计5万元(详见附件

Ⅰ紫金山天文台简介

紫金山天文台(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一些主要天文研究机构和天文仪器研制机构大多由紫台开拓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4中国自然指数》显示,南京是中国天体物理研究最强的城市,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紫台所贡献。根据2016年英国《自然》旗下Nature Jobs的“聚焦南京”,紫台发表在被自然指数收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居南京53所高校和400多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第2位。
自201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研究生教育归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过“科教结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
紫台是以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是全国最早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最早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4个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中国科学院在紫台(含联合)建有射电天文、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暗物质与空间天文、行星科学4个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宇宙中的恒星形成和起源”和“星系和类星体”2个创新研究群体,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以及国家科技部“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紫台在高能粒子空间探测技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探测技术、恒星和银河系、太阳和日球物理、行星及行星系统、应用天体力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紫台目前设有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和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紫台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导师8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5名,两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计划”7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者25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天文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
紫台研究生教育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紧密结合科研工作,培养高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理念,2005年以来就读于紫台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5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在国内天文学教育领域名列前茅。
紫台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其中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经常性的人员互访活动等; 
紫台还为在学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学习、体育、文娱、生活设施和标准间公寓,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可获发表论文奖金;在学期间,享受医疗、保健、节日等福利待遇。 

Ⅱ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涵盖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学科专业方向)拟招收硕士生31人左右,预计接收推荐免试生8人。

学科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导师初试科目
070401天体物理01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王红池 
江治波 
杜福君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31普通物理
02银河系气体分布与性质陈学鹏 
苏扬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3星系中的恒星形成高煜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
04早期宇宙天体实测研究郑宪忠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或921大学物理
05星系形成、宇宙大尺度结构、引力透镜康熙 
李国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31普通物理
06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徐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1普通物理
07时域天文高能天体物理吴雪峰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8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左营喜 
娄铮 
王海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10电子学基础或843信号与系统或906电磁场与微波
09超导电子学、太赫兹探测张文 
李婧 
任远 
缪巍 
姚骑均 
史生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31普通物理或906电磁场与微波
10高能天体物理韦大明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31普通物理
11紫外及X射线天文研究纪丽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
12太阳高能及相关物理过程甘为群 
黎辉 
苏杨 
封莉 
李瑛 
李友平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13暗物质、高能天体物理常进 
蔡明生 
伍健 
郭建华 
马涛 
董铁矿 
袁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31普通物理
14暗物质、引力波范一中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电动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15高能天体物理刘四明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17普通物理A④909等离子体物理导论或921大学物理
16太阳和太阳系等离子体杨磊 
赵金松 
陈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909等离子体物理导论
17日地关系和空间天气杨磊 
赵金松 
陈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909等离子体物理导论
18太阳物理季海生 
宿英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
19射电天文学和宇宙学,大尺度结构的数据分析马寅哲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921大学物理
20暗物质、高能天体物理常进 
蔡明生 
伍建 
郭建华 
马涛 
董铁矿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07电动力学A或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21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左营喜 
娄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10电子学基础或843信号与系统或906电磁场与微波
22太赫兹探测技术、方法及应用,微波技术及系统张文 
李婧 
任远 
缪巍 
姚骑均 
史生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31普通物理或906电磁场与微波
070402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1轨道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方法、精密轨道确定、空间环境赵长印 
平一鼎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17普通物理A④8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842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或827理论力学
02卫星精密定轨及应用徐劲 
马建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27理论力学或832普通物理B
03相对论天体测量与相对论天体力学邓雪梅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27理论力学或832普通物理B
04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研究马月华 
史建春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5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小行星或系外行星研究季江徽 
王素 
赵玉晖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④827理论力学
06行星科学、遥感吴昀昭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23岩石学基础④805地质学基础
07太阳系小天体观测与研究赵海斌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或601高等数学B④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01暗物质、高能天体物理常进 
蔡明生 
伍建 
郭建华 
马涛 
董铁矿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7电动力学A或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2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左营喜 
娄铮等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0电子学基础或843信号与系统或906电磁场与微波
03太赫兹探测技术、方法及应用,微波技术及系统史生才 
李婧 
张文等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31普通物理
04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小行星或系外行星研究季江徽 
王素 
赵玉晖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7理论力学
05太阳系小天体观测与研究赵海斌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7理论力学或831普通物理
06轨道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方法、精密轨道确定、空间环境赵长印 
平一鼎等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842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或827理论力学

注: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302数学二全国统一命题,其它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一命题。

Ⅲ复试办法

(1)复试原则 
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2)复试内容 
为提高复试工作有效性,并根据我台的学科特点,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素质和能力 
①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② 专业面试或面试+笔试;
③ 英语听力测试(非英语专业);
④ 英语口语测试(非英语专业);
⑤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② 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 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精神和身心健康情况;
④ 人文素养;
⑤ 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3)复试形式 
1、复试程序 
根据考生报考的研究方向成立至少5名相关研究方向具有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复试工作组,每组设组长各1名,负责本组复试的各个环节;另设1名工作人员作为秘书,负责复试记录工作并协助安排有关事宜。
2、业务能力面试和综合素质考核 
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与扎实程度(包括对报考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研究兴趣;科研能力与发展潜力的综合考核
3、专业知识复试
专业知识复试采用笔试、面试或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等任一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复试内容由各复试工作组确定。
4、英语听力测试 
由紫台研究生部组织统一测试,考试时间为25分钟。主要测试考生听音辨义、理解日常交谈内容,以及是否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的能力。
5、英语口语测试(非英语专业) 
在各复试工作组内进行,主要测试考生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考试时间5-8分钟。
(4)体检 
由我台研究生部统一组织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实施。
(5)提交材料 
参加复试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① 参加复试的考生应携带准考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往届生)和身份证(应届本科生还需交验学生证),备复试报到及参加复试各环节时查验;
② 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考生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
③ 政治审查材料(加盖公章并密封),应届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院系学生办公室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④ 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⑤ 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⑥ 考生的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
⑦ 考生简历及个人自述表(自述本人的专业学习情况、学术背景、在所申请的专业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个人学术研究兴趣,以及攻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等,字数1000字以内);
⑧ 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6)复试成绩及最终成绩 
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业务能力面试和综合素质考核(满分100分)×45%+专业面试成绩(满分100分)×25%+英语听力测试成绩(满分100分)×15%+英语口语测试成绩(满分100分)×15%。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Ⅳ录取

依据考生总成绩,结合考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创新精神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我台专业需求等进行综合排名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复试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不计入总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Ⅴ调剂

紫金山天文台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Ⅵ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

Ⅰ金属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左良教授。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自2015年开始金属所研究生教育归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 
金属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使役行为及其防护技术,并注重材料制备、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属所已初步形成基础、应用、开发的新格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解决重大的学科问题。应用研究以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为核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金属所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质量位居同学科前列。1997年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及硕士学位。在2003年、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质量评估中,金属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均列全国第二,在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设立于1989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是授予中国科学院在学研究生的最高荣誉,至今金属所有30人获此殊荣,居全院研究所前列。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金属所共有11篇论文获奖。 
金属所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00余名,博士生导师92名,两院院士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者7名,“万人计划”支持者15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者36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 
金属所还为在学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学习、体育、文娱、生活设施和标准间公寓,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其中奖助学金总额硕士生最高4.5万元/年,博士生最高7.6万元/年。 
有关招生简章、政策、要求等信息将在金属所研究生部和中国科大网站上公布。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处 
邮编:110016
联系人:李老师,侯老师 
电话:024-23998273 83970080
传真:024-23842016
网址:www.gs.imr.ac.cn,www.imr.cas.cn,yz.ustc.edu.cn
E-mail: imryzb@imr.ac.cn
QQ群: 127984993
微信公共平台(IMRYZB)

微信公共平台(IMRYZB)


Ⅱ招生专业、方向及导师

序号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
01材料疲劳与断裂张哲峰 张 鹏
02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设计刘增乾 张哲峰
03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制备与塑性变形*卢 磊
04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疲劳行为与机制*卢 磊
05新型微纳器件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理*张广平
06材料变形断裂机制计算模拟杨金波 张振军

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
07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韩 拯 张志东
08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刘 伟 张志东
09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李 达 张志东
10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输运性质*王振华 张志东
11磁性相变的中子散射研究*张志东 李 昺
12铁电薄膜和器件的制备与评价*胡卫进 张志东
13低维材料的第一原理设计和物理性能杨 腾 张志东

催化材料研究部
14碳基新材料催化苏党生 温国栋
15纳米催化材料原位表征张炳森
16催化材料理论计算模拟李 波

固体原子像研究部
17基于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分析的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马秀良
18功能氧化物量子材料的构筑以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唐云龙 马秀良
19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亚埃尺度的界面结构特性*朱银莲
20层状材料界面调控机理的透射电镜研究*郑士建
21界面原子电子结构与材料物性*陈春林
22叠层薄膜的会聚束研究叶恒强 杨志卿
23金刚石材料的显微结构与形成机理贺连龙
24金属材料基因组基础*王绍青 马尚义
25高温合金形变和相变的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研究*杜 奎

钛合金研究部
26钛合金形变微观机制模拟*徐东生 王 皞

工程合金研究部
27多功能β钛合金变形机制的第一原理研究胡青苗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28拓扑量子金属和合金的计算设计与模拟*陈星秋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29环境催化材料*李 琦
30环境修复型功能材料*李 琦

080502 材料学

科学家工作室
01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史亦农
02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I)*李秀艳
03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结构研究*罗兆平
04纳米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力学行为*刘小春
05不互溶合金结构纳米化与界面特性*金海军
06梯度纳米金属的强韧化机制*陶乃镕
07纳米金属材料的扩散与表面合金化*王镇波
08纳米多孔金属变形与表面效应*金海军
09纳米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张 波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10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徐 坚
11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张海峰
12非晶合金制备及成形*王爱民
13非晶合金*李 毅
14非晶合金涂层制备、性能及工程化应用*王建强

高性能陶瓷研究部
15极端环境陶瓷防护涂层*张 洁
16先进陶瓷的高通量设计*王京阳 王杰民
17先进陶瓷及复合材料*王京阳 孙鲁超
18新型超高温陶瓷*李美栓 徐敬军
19迈科烯(MXene)二维功能陶瓷材料*王晓辉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20微电子互连材料刘志权

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21可再生能源材料与器件*成会明
22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刘 畅 侯鹏翔
23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任文才
24新能源材料*孙振华 李 峰
25能源材料原位电镜研究*李 峰 何 匡
26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刘 岗 甄 超
27纳米碳基电子器件*孙东明
28纳米炭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曾 尤
29碳纳米材料生长机理的原位TEM研究*汤代明 张莉莉

高温合金研究部
30单晶高温合金楼琅洪 李 辉
31先进高温材料及凝固技术研究于金江 刘金来
32高温合金熔体特性研究及表征方法杨金侠 
33磷在IN718合金中的赋存形式及其与热力学条件的关系信 昕 孙文儒
34抗热腐蚀高温合金的成分设计与性能优化侯介山 周兰章
35电站高温材料的成分设计与制备技术周兰章 
36高强抗热腐蚀单晶研制郑 志 宁礼奎
37难熔金属型芯制备技术刘恩泽 郑 志

工程合金研究部
38高强韧多功能钛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郝玉琳 李述军
39磷酸钙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功能研究张 兴

钛合金研究部
40Ti2AlNb合金的热加工工艺及力学性能优化研究王清江 赵子博
41核级锆合金低维晶体缺陷研究李阁平
42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工艺与性能隋国鑫 刘冬艳
43钛合金棒线材组织织构演化及其与力学性能关系董利民 张志强
44高强度TiAl合金性能优化研究杨 锐 刘仁慈

功能薄膜与界面研究部
45功能薄膜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姜 辛 邱建航
46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刘宝丹
47新型金属基纳米结构类材料的高效制备及性能测试*邰凯平 

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
48聚多糖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张劲松
49甲壳素基生物材料研究赵 岩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50氢致纳米材料制备及生成机理陈 伟 陈德敏
51智能电热材料研究张荣禄 段德莉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52铸造镁合金组织性能表征、控制工艺及机理陈荣石 
53镁合金织构形成机理及调控闫 宏 陈荣石
54高强耐热镁合金及其成形工艺研发与应用吴 迪 陈荣石

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55熔盐电化学刘会军 曾潮流
56纳米智能防腐技术*李 瑛
57新型缓蚀剂制备与性能杨怀玉
58智能电化学制造杜克勤
59热障涂层鲍泽斌
60高温涂层制备科学沈明礼 朱圣龙
61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辛 丽 管 勇
62高温氧化和防护董志宏
63电化学储能及关键材料唐 奡
64应用电化学及材料刘建国 严川伟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65材料的腐蚀行为与损伤评价韩恩厚
66材料腐蚀失效行为研究韩恩厚 左景辉
67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郑玉贵
68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王俭秋 张志明
69核级合金高温水腐蚀损伤行为及水化学影响机制*吴欣强
70材料自然环境腐蚀王振尧 潘 晨
71新型高性能轻质合金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行为许道奎
72腐蚀控制技术研究赵 健 柯 伟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01钢铁材料素化设计与制备李殿中 王 培
02钢中宏观偏析的模拟与实验研究李殿中
03稀土特殊钢组织性能研究栾义坤
04轻质合金构筑界面演化行为*孙明月 徐 斌
05高强高韧海工钢焊材研制陆善平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06轻质材料的搅拌摩擦焊接*马宗义 倪丁瑞
07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肖伯律 刘振宇

分析测试部
08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蔡桂喜 张 博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
09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李 京 魏英华
10功能薄膜材料与制备宫 骏
11高温防护涂层研究姜肃猛 孙 超
12苛刻环境防护涂层材料及技术研究*杜 昊
13热喷涂陶瓷涂层高温相变与耐磨性研究崔新宇 熊天英
14高温防护涂料及性能研究孔令艳 熊天英

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
15微重力材料科学与技术或钢的微合金化机理罗兴宏
16特种合金的晶界构筑及使役行为赵明久
17耐热奥氏体不锈钢的微合金化研究陈胜虎
18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刘 实 李 静
19核电快堆燃料包壳材料研究马颖澈 梁 田
20模拟核电堆芯熔融产物研究陈 波 刘 奎

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
21高性能Cu基触头合金凝固与制备*赵九洲
22Cu基原位颗粒复合材料赵九洲
23焊接质量控制技术陈怀宁 陈 静

精密管材研究部
24超高强度钢的强韧化机理孔凡亚 都祥元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25耐微生物腐蚀管线钢杨春光 杨 柯
26医用金属材料的生物功能化任 玲 杨 柯
27先进核电用结构材料单以银
28柔性弯曲成形理论与技术宋鸿武 张士宏
29铝合金冲击液压成形极限的测试与表征徐 勇 张士宏
30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电磁性能研究胡成龙 汤素芳
31新型金属生物材料及应用杨 柯

高温合金研究部
32高温合金凝固过程控制李应举 冯小辉 杨院生
33轻质高强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罗天骄 杨院生
34GH4169G合金的变形机制及热加工工艺模拟张伟红

注: 
1、以上研究方向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带*研究方向要求硕博连读

Ⅲ初试科目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5204材料工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或940材料科学基础B

Ⅳ复试办法

一、复试原则

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复试内容

为提高复试工作有效性,并根据我所的学科特点,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素质和能力 
①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② 专业课笔试; 
③ 专业面试; 
④ 英语听说能力测试; 
⑤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② 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 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精神和身心健康情况; 
④ 人文素养; 
⑤ 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三、复试形式

(1)专业课笔试 
① 专业课笔试原则上按照专业知识综合考试的形式进行。必答题部分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测试,主要针对理工科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选答题部分针对物理、材料、加工、化学四大学科门类进行命题,考生可任选一类回答。考试内容及参考书见下表:

名称课程名称参考书及编者出版社
物理类固体物理《固体物理学》方俊鑫、陆栋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黄昆 原著 韩汝琦 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类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武大、吉大等校编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加工类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原理》陈平昌、朱六姝、李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成形原理》吴树森、柳玉起主编 第2版

各门类参考教材可任选其一。 
② 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专业面试 
① 按照考生本科所学专业及报考类别分成若干相关专业组,进行分组复试。 
② 各专业组由至少5名相关研究方向具有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每组设组长1名。 
③ 面试主要采取问答形式。主要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对考生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科研活动以及工作业绩进行考察。考试时间20分钟左右。 
④ 面试过程中,每位老师均要进行书面记录。每名考生面试结束后由考核小组简短讨论后,每位主考教师当场独立评定分数。计分原则是考生的初评分为所有主考教师给定成绩的平均分。为保证各组评分的可比性,各组评分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 
⑤ 各专业组面试结束后,由组长组织主考教师对全组考生初评分情况进行复核,对多数主考教师有异议的考生,由全体主考教师对照书面记录和比较全组考生情况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重新独立评分,按计分原则得出考生的最终专业面试成绩。 
⑥ 如需对考生进一步考查时,可再次另行组织专业面试。 
(3)英语听说能力测试 
①主要测试考生听音辨义、理解日常交谈内容、以及是否能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考试时间8-10分钟。 
② 测试分组进行,每组设两位主考教师。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贯穿于审查考生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政审以及复试各个环节中进行。

四、同等学力考生复试

对同等学力考生,须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加试的闭卷笔试科目为2门,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由我所自行组织命题,难易程度按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每门科目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加试科目及参考书如下表:

加试科目参考书及编者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赵品、谢辅洲、孙文山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五、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实施。

六、提交材料

参加复试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① 参加复试的考生应携带准考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往届生)和身份证(应届本科生还需交验学生证),备复试报到及参加复试各环节时查验; 
② 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考生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 
③ 政治审查材料(加盖公章并密封),应届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院系学生办公室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④ 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⑤ 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⑥ 考生的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 
⑦ 考生简历; 
⑧ 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七、复试成绩及最终成绩

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课笔试成绩(满分100分)×40%+专业面试成绩(满分100分)×50%+英语听说能力测试成绩(满分100分)×10%。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Ⅴ录取

依据考生总成绩,结合考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创新精神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我所专业需求等进行综合排名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任一门加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不计入总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Ⅵ调剂

金属所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Ⅶ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是我国唯一以天文仪器为主的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基地。天文仪器综合天文学、光学、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学科于一体,是我国高科技代表领域之一。创建六十多年来,获得近六十项国家和院(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近五十项专利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功开发系列高科技产品,创造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天仪中心拥有以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高级科技人才,潜心指导培养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天体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天文光学研究与设计、天文仪器的精密机械设计与优化、天文仪器的自动控制技术。中心将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相关制度要求对研究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增加中心内研究生补贴,并享受与在职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
热忱欢迎光学、光学仪器、光电技术、光学测量与检测、测控技术与仪器、精密仪器与精密机械、机械电子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报考。

Ⅱ报考说明

2019年我单位计划招收国家计划全日制硕士生3名。接受推免生及统考生。

Ⅲ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070401天体物理

01天文仪器的自动控制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45自动控制理论

02天文光学的研究与设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4工程光学

Ⅳ复试与录取

1、复试形式 
笔试+面试
2、复试原则: 
1)拟录取的考生均应通过复试,复试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
2)复试采取差额复试的办法,参加复试考生总数一般不低于本中心招生规模的120%左右。
3)中心的复试工作由中心研究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3、复试科目及内容: 
1)英语听说能力测试
满分100分,以面试为主,占复试成绩20%。
2)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考核
①重点考察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
②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知识笔试满分100分,占总复试成绩的40%,综合能力面试满分100分,占总复试成绩40%,考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科研活动及工作业绩等将作为面试考察的重要内容。
4、成绩 
复试成绩、最终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成绩=英语成绩×20%+专业知识笔试成绩×40%+综合能力面试成绩×40%。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5、体检 
1)体检主要考察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体能、体质等方面。
2)体检工作由中心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体检工作在研究生复试阶段进行。
6、调剂 
本中心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7、录取 
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Ⅴ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Ⅵ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花园路6-10号
邮政编码:210042
联系部门:研究生办公室
电话:025-85415538
联系人:杨帆


----------------------------------------------------------------------------------------------------------------------------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报考说明

接收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Ⅱ纳米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苏州纳米所”)是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苏州纳米所定位于纳米科技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围绕信息、能源、生命科学、材料、环境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自2016年起,苏州纳米所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学位点进行博士和硕士招生,录取研究生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中国科大本部完成,论文工作在苏州纳米所完成。
苏州纳米所拥有一支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6人。研究生导师中包括国家杰青7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青年千人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及“杰出技术人才”42人,90%以上为海外归国人员。
研究所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管理和活动等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科技应用型人才。
研究所投资建设了三大公共平台,纳米加工平台拥有完备的微纳加工实验线,加工精度从微米到数十纳米,实现了6英寸-4英寸-2英寸-小片兼容;测试分析平台具备全面的纳米尺度下的单分子和纳米结构的测试设备,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的国际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纳米生化平台拥有微流体、单分子及高通量等先进技术装备,具备开展生物/化学制药、药物传递、体外诊断、生物微机电系统、生物材料、细胞和微生物工程、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工作的能力。三个公共平台完全对外开放服务,研究所鼓励学生通过平台的培训,自行上机操作,掌握各种加工、测试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目前,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内首个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该实验站是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重大科学装置。该装置的前期预研已得到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3.2亿元的经费支持,验证装置已经开放使用。
研究所一直非常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既从事“顶天”的基础研究,也注重“立地”的应用研究,形成活跃的学术与创新氛围。经过十年的发展,研究所已建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建有“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物纳米界面重点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批准的“两部一省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2016年起,中国科大学籍的所内研究生享受与中国科大本部研究生同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奖助学金等待遇。同时,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奖助金制度,用以保证在学研究生完成学业。自2013年起,研究生为优秀新生设立了最高奖学金额度达数万元的“纳米新星”新生奖学金。
研究生统一入住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周边1公里范围内配套有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馆、攀岩馆、影剧院和白鹭公园等,为研究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提供优质的环境。

Ⅲ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序号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1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杨辉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15固体物理或929半导体物理
2徐科
3曾雄辉
42、氮化镓与碳化硅电子器件与材料张宝顺
53、二维材料/磁性异质结曾中明
64、半导体物理与表面科学丁孙安
75、氮化镓太赫兹器件与系统应用秦华
8蔡金华
9孙建东
106、宽禁带半导体GaN材料与器件孙钱
117、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沈文江
128、GaN材料与器件刘建平
139、III-V半导体材料的MBE生长与器件陆书龙
1410、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董建荣
1511、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张书明
16黄勇
17张子旸
18张瑞英
1912、微纳光子学蒋春萍
2013、石墨烯制备与光电器件应用刘立伟
2114、宽禁带半导体GaN材料与器件,微纳加工技术蔡勇
2215、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激光雷达,微纳光学吴东岷
2316、微纳传感器件及物联网应用、MEMS器件、微纳制造张珽
2417、二维纳米光电器件张凯
2518、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李立强
2619、柔性可穿戴器件与材料姚亚刚
2720、电致变色器件赵志刚
2821、半导体光学与光子学宁吉强
2922、二维薄膜材料的原位制备表征崔义
3023、光电器件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王荣新
3124、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李加东
3225、纳米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III-N族半导体声子谱计算,缺陷体系中电声耦合计算石林
3326、宽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周桃飞
3427、面向新型显示所需印刷薄膜晶体管器件和电路赵建文
3528、印刷显示器件结构与物理张东煜
3629、印刷/柔性OLED器件与薄膜封装苏文明
3730、喷墨打印微纳米光电子器件研究钱波
3831、扫描探针显微学与二维纳米光电材料宋文涛
3932、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术的超薄二维材料与宽禁带半导体异质结光电特性研究及其调控钟海舰
4033、低维高温超导量子器件李坊森
4134、低能耗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组成材料的探索和制备;基于半导体产业的倒装焊,硅通孔等工艺在超导量子芯片工艺中的开发应用冯加贵
4235、原位扫描探针显微术陈琪
4336、硅基氮化镓电力电子器件周宇
4437、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张耀辉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45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1、氮化镓太赫兹器件与系统应用秦华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5固体物理或929半导体物理
46蔡金华
47孙建东
482、信息光电子器件张瑞英
49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子集成器件张子旸
504、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李加东
515、人工智能张耀辉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526、 激光雷达技术吴东岷
54085209集成电路工程1、计算机辅助心血管系统分析董军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55070304物理化学1、纳米碳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李清文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562、功能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王强斌
573、新型锂电材料与器件;有机与钙钛矿光伏;原位扫描探针技术陈立桅
584、纳米复合材料与功能界面材料,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靳健
595、纳米载体,纳米影像和检测裴仁军
606、有机及钙钛矿薄膜光伏材料与器件马昌期
617、MRI分子探针的细胞作用机制及细胞活体示踪应用邓宗武
628、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张智军
639、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程国胜
6410、功能高分子材料,低维碳材料张学同
6511、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光学特性及应用姜江
6612、多孔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柔性阵列压力传感器潘革波
6713、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李立强
6814、电子封装材料;柔性可穿戴器件与材料姚亚刚
6915、微观催化技术和理论;燃料电池周小春
7016、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纳米纤维吕卫帮
7117、二维晶体材料及其功能应用赵志刚
7218、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戴建武
73陈艳艳
7419、材料电化学、仿生/功能界面材料及微纳制备技术研究高雪峰
7520、石墨烯在锂电和超容中的应用刘立伟
7621、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吴晓东
7722、微纳传感技术、纳米智能材料及应用张珽
7823、二维纳米功能材料张凯
7924、面向能源高效利用的表界面催化崔义
8025、功能氧化物陶瓷设计、应用与机理卢威
8126、纳米碳宏观体可控组装;纤维器件邸江涛
8227、新型锂电与光伏器件界面研究蔺洪振
8328、纳米复合材料的控制与合成;能源存储器件的设计与开发刘美男
8429、纳米碳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张骁骅
8530、印刷显示材料与器件张东煜
8631、可拉伸印刷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器件与应用赵建文
87

32、石墨烯、碳纳米管纤维的可控组装及器件应用

张永毅
8933、喷墨3D打印材料和工艺研究钱波
9034、药物固态化学张海禄
9135、新型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的制备研究曾雄辉
9236、二维纳米光电材料宋文涛
9337、纳米碳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器件陈名海
9438、纳米碳材料与复合功能材料金赫华
9539、印刷OLED、QLED材料与墨水苏文明
9640、低维界面超导/拓扑绝缘体材料的生长、STM/STS分析以及相关物性测试李坊森
9741、智能响应/功能化/超分子聚合物王锦
9842、印刷电子墨水调控与器件应用;印刷/柔性薄膜光伏与界面调控骆群
9943、半导体光催化,表面拉曼增强(SERS)丛杉
10044、纳米复合材料与功能界面材料,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方望熹
10145、低维量子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冯加贵
10246、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许晶晶
10347、固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固态正极/锂金属负极的研发;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表征;固态电池失效机理分析沈炎宾
10448、有机与钙钛矿薄膜光伏器件陈琪
10549、无机纳米结构的光化学邹彧
10650、纳米碳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赵静娜
10751、高性能纳米碳材料李奇
108085216化学工程1、功能高分子材料、膜材料靳健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1092、印刷薄膜光伏电池器件技术马昌期
1103、纳米-生物材料和技术裴仁军
1124、等离激元材料光催化姜江
1135、电子封装材料;柔性可穿戴器件与材料姚亚刚
1146、燃料电池周小春
1157、MRI分子探针的细胞作用机制及细胞活体示踪应用邓宗武
1168、材料电化学、仿生/功能界面材料及微纳制备技术研究高雪峰
1179、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制造技术吴晓东
11810、功能陶瓷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卢威
11911、功能高分子材料,低维碳材料张学同
12012、纳米碳材料可控制备吕卫帮
12113、生物芯片(高分子材料),多肽马宏伟
12214、能源催化材料崔义
12315、纳米碳宏观体可控组装;纤维器件邸江涛
12416、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干细胞微环境戴建武
125陈艳艳
12617、石墨烯基涂料与电极材料蔺洪振
12718、二维纳米光电材料宋文涛
12819、药物结晶工程张海禄
12920、纳米碳功能材料金赫华
13021、生化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李加东
13122、功能高分子材料、膜材料与膜分离技术方望熹
13223、多功能氧化物超薄膜材料李坊森
13324、印刷电子墨水调控与器件应用;印刷/柔性薄膜光伏与界面调控骆群
13425、新型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刘美男
13526、纳米金属、量子点合成邹彧
13627、微纳碳材料高效储能技术李奇
137071009细胞生物学1、干细胞治疗王强斌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41细胞生物学
1382、纳米药物,干细胞3D打印裴仁军
1393、生物材料与干细胞程国胜
1404、生物材料与干细胞再生医学张智军
1415、干细胞微环境戴建武
142陈艳艳
1436、体外诊断技术李炯
1447、多肽药物;多肽影像探针费浩
1458、肿瘤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及药物设计朱毅敏
1469、免疫学马宏伟
14710、纳米影像技术与干细胞陈光村
14811、纳米诊疗李春炎
149085238生物工程1、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李清文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38生物化学
841细胞生物学
1502、分子影像王强斌
1513、纳米诊疗技术,生物材料裴仁军
1524、生物材料张智军
153程国胜
1545、干细胞微环境戴建武
155陈艳艳
1566、肿瘤生物治疗朱毅敏
1577、体外诊断技术李炯
1588、多肽生物材料费浩
1599、免疫学马宏伟
16010、纳米诊疗材料姜江
16111、生物质能源和燃料电池周小春
16212、纳米影像技术与干细胞陈光村
16313、纳米诊疗李春炎
16414、生化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李加东

Ⅳ复试与录取

复试形式为面试,满分100分。内容如下:
1、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考生的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养、沟通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专业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3、思想政治品德和道德素质:主要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英语听说能力:主要考核考生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可适当加入少量专业英语。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思想政治品德考察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包含政治)÷4+复试成绩)÷2。
复试结束后,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Ⅴ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Ⅵ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Ⅶ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若水路398号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215123
联系人:潘老师
电话:0512-62872676,62872682
传真:0512-62603079
网址:http://www.sinano.cas.cn
E-mail:yjsb@sinano.ac.cn
QQ群:703208132


-------------------------------------------------------------------------------------------------------------------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报考说明

与我所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Ⅱ、医工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设。自2012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研究所始终秉承“忠诚 务实 合作 创新”的发展理念,定位于“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成为不可替代的国立研究机构”。 
研究所围绕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医用电子技术和康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设立了8个研究室。已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和7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园区占地面积208亩,现有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科研及配套用房,装备投入2.48亿元,总资产10.29亿元。 
截止2018年2月,人员总量 673人:其中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1人,百人计划2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2人;研究员50人,副研究员7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占85%。累计授权专利近7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近1000篇。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6.7亿元。 
为了推进科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在中国科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自2016年起,苏州医工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由原先归口中国科学院大学调整归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学籍调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籍,研究生毕业将颁发和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目前,我所现有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60人,另有外聘知名医院、高校等兼职博士生导师34人,在学研究生193人。截止到2018年6月,我所研究生共有4人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3人获得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7人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工作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住宿5人(或3人)一套间,每人拥有独立的卧室,配备卫生间、热水器、空调、网线和齐全的家具,并免收住宿费。入所后,硕士生待遇不低于2000元/月、博士生不低于3500元/月(含餐补),并为在所学生办理苏州市大学生医保及人身意外险。2019年预计在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及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招生,拟招收硕士生32人,预计接收推荐免试生16人。 
苏州医工所欢迎并鼓励光学、电子、机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等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基础扎实的考生报考我所。 
更多信息请登陆苏州医工所网站www.sibet.ac.cn,或发送邮件至jiangxf@sibet.ac.cn。 

Ⅲ、联系方式

网址:www.sibet.ac.cn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88号 
邮编:215163 
电话:0512-69588025 
联系部门:人事教育处 
联系人:江先锋 
Email:jiangxf@sibet.ac.cn

Ⅳ、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导师
生物学(071000)1、纳米医学;纳米传感器董文飞*
2、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精准医学高山*
3、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精准医疗郑岷雪*;马勇*
4、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基因定点整合张春*
5、分子探针研究和微生物快速诊断彭义杰*
6、神经生理;动物遗传;神经肿瘤学孙敏轩*
7、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的应用研究;再生医学;基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张京钟*
8、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新技术余爽*
9、微生物与免疫学;体外诊断技术与方法尹焕才
10、细胞膜蛋白原位解析;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殷建
11、血液免疫学;免疫遗传丁少华
12、纳米生物传感研究;物理因子生物学效应研究韩坤
13、体外诊断;输血安全王红梅
14、生物医学传感、DNA纳米技术缪鹏
15、生物化学、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张威
16、超分辨成像,生物学与光学交叉研究孙正龙
17、生物材料、临床检测试剂陈名利
18、医学免疫学段生宝
19、标记免疫分析;微纳米材料白鹏利
20、基因治疗刘晓玫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1、光机电集成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杨洪波*
2、可靠性设计及验证、测试技术与测试性于波
3、微流控芯片及系统黎海文
4、血液动力学孙海旋
5、可穿戴式动态多生理参数监测系统钟君
6、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护理系统刘斌
7、面向失能老人的新型智能护理平台开发及应用蔡黎明
8、微流控芯片,薄膜电子器件及集成马汉彬
9、精密机械设计、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及应用刘敏
10、计算机辅助设计谢劲松
11、机器人技术张举中
光学工程(080300)1、光谱技术唐玉国*
2、医用激光技术;医用光学成像技术武晓东*
3、光健康工程;LED显微成像技术;应用光电子技术熊大曦*
4、生物医学光子学;医用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史国华*
5、显微光学;医用光学成像张运海*
6、显微光学李辉*
7、光学检测王成*
8、显微光学设计;小微光学成像技术巩岩*
9、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高静*
10、临床检验医疗仪器王弼陡*
11、数字图像处理;目标识别;图像融合赵建*
12、光电系统控制技术、光对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与优化董建飞*
13、激光医用仪器顾华东
14、光栅制造、检测及应用李英志
15、光学显微内窥成像,光电子技术杨西斌
16、医用激光技术及其设备研究崔锦江
17、医用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董宁宁
18、医用全固体激光器设计及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田玉冰
19、医用机器视觉检测与模式识别;光电医疗仪器付威威
2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罗刚银
21、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王心醉
22、光声成像简小华
23、激光变频技术及其应用姚文明
24、光场调控;超分辨成像李思黾
25、激光主动成像;航空遥感器电子学设计徐正平
26、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魏通达
27、生物光学成像何益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1、医学超声;医学影像;信号处理崔崤峣*
2、磁共振;医学影像;医学信息工程杨晓冬*
3、智能影像分析;远程移动医疗戴亚康*
4、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研究陈晓禾*
5、医用射线成像技术孙明山*
6、基于组学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手术规划及导航、低剂量锥束CT成像高欣*
7、微纳生物传感器及其系统周连群*
8、医学影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赵凌霄*
9、神经科学贾洪博*
10、生理信号采集分析技术/康复工程技术于涌*
11、智能医学影像计算;影像组学分析郑健
12、微弱信号检测;嵌入式系统程文播
13、生物传感;石墨电子学;DNA电子学刘首鹏
14、医用微纳技术及传感器件郭振
15、微型超声探头及其在脑疾病中的应用邵维维
16、医学信息学及工程王磊
17、医学图像处理周志勇
18、压电驱动器马玉婷
19、生物光子学及流式细胞术王策
20、电子和测控技术郭立泉
21、微流控系统在生物医学及 临床医学的转化应用梅茜
22、脉冲电场的生物医学应用,等离子体医学庄杰
23、生物医学电镜成像与重建张若冰
24、智能辅具及机器人研制查卿
25、定量磁共振技术与应用
常严
26、超声成像系统及成像探头韩志乐
27、荧光材料李力
28、CT低剂量成像李铭
29、医学影像处理李鹏
30、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刘涛
31、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刘兆邦
32、医用物理治疗仪的开发、介电谱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张龙
33、表面增强拉曼技术,超灵敏生化分析技术张志强
机械工程(085201)1、光机电集成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杨洪波*
2、可靠性设计及验证、测试技术与测试性于波
光学工程(085202)1、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超分辨显微成像杨西斌
2、光声成像简小华
生物医学工程(085230)1、微弱信号检测;嵌入式系统程文播
2、医学图像处理周志勇
生物工程(085238)1、纳米生物传感研究;物理因子生物学效应研究韩坤
2、生物医学传感、DNA纳米技术缪鹏
3、医学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尹焕才

注:带“*”者为博士生导师。

Ⅴ、初试科目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考试科目
071000生物学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8生理学或621物理化学;④846综合化学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21机械设计
080300光学工程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2普通物理B或843信号与系统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43信号与系统
085201机械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21机械设计
085202光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085230生物医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43信号与系统
085238生物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或338生物化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Ⅵ、复试与录取

1、复试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按需招生,宁缺毋滥,确保招生质量。 
凡拟录取的考生均应经过复试。复试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对考生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衡量。

2、组织管理

1)我所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的各项工作。 
2)至少5名研究生导师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

3、复试内容

复试包括综合素质能力考察、专业知识面试、英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组成。 
1)综合素质能力测试(100分) 
复试时需提前准备以下材料。 
①政治审查材料,应届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院系学生办公室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②考生个人简历。考生个人自述应包括:自述本人的专业学习情况、学术背景、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个人学术研究兴趣,以及攻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等。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大学本科成绩单,往届考生需由单位人事部门加盖公章。 
④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 
⑤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⑥考生的各种获奖证书。 
⑦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复试时要求考生对上述材料做3-5分钟左右PPT的陈述,复试专家组将根据考生的个人陈述评定综合素质能力的成绩。 
2)专业知识面试(100分) 
主要考核考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应变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解考生的研究兴趣;潜在科研能力等。 
3)英语水平测试(100分) 
主要测试考生运用外语知识与读、听、说等技能进行交流的能力。以考生自述、翻译、英文对话方式进行。

4、体检

1.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所统一组织的身体健康检查。 
2.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实施。

5、录取

1.复试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100分满分。复试分项成绩的划分:综合素质考核15%,业务能力面试50%,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35%。 
2.最终成绩=(初试总成绩)÷5×权重(50%)+复试成绩×权重(50%) 
3.所招生领导小组综合考生复试成绩、初试成绩、大学期间学习和科研成绩、工作业绩等,最终确定录取名单。严格按最终成绩排名择优录取。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4.复试成绩不合格、资格审查不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6、其他

本复试办法如有与上级有关部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相抵触,以上级有关部门、国家法规政策为准。

Ⅶ、调剂

苏州医工所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Ⅶ、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报考说明

接收与本所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往届本科生。

Ⅱ、应化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自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归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
七十年来,长春应化所坚持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之路,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60多项,院省(部)级成果奖400余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2100多项、授权190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6000多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位;培育了以中科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华”),构建了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浙江(杭州)材料与化工研究院、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青岛中科应化研究院等创新基地;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科院工程化研发平台;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30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
长春应化所现有职工8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140人,国家千人计划11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8人,有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学科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先进材料、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健康等三大领域。先进材料领域布局先进材料设计、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分析仪器等6个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布局环境友好材料、水处理与净化技术、绿色低碳化学过程与洁净分离工艺、生物质绿色高值化利用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人口领域布局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生物医用材料等2个主要研究方向。简称“312”工程。
长春应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合成橡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研发平台)、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长春质谱中心和化学生物学、绿色化学与过程、先进化学电源、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稀土与钍清洁分离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和科技平台。
长春应化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及工学二级学科“应用化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目前,在学研究生8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5人,先后有9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篇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1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75人获各类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
科研园区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装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的装备水平已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18400平方米、设施先进,集办公、教学和生活、娱乐为一体的研究生教育大厦。

Ⅲ、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招生专业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6个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专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他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课考试科目大纲请上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http://yz.ustc.edu.cn/查询。

招生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初试科目
070301无机化学
01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张洪杰*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2

纳/微米结构发光材料及其在FED显示及照明领域的应用;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林君
03超高强铝合金的制备、性质与应用研究马贤锋
04生物分子构像与功能;生物超分子化学;生物纳米材料;药物设计与可控释放曲晓刚
05生物纳米功能材料及应用;化学生物学;药物筛选任劲松
06稀土绿色分离化学及清洁冶金陈继
07LED等用高效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纳米光信息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尤洪鹏
08新型萃取剂设计合成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功能多孔配合物与超分子化学

廖伍平

09稀土磁性材料;功能配合物化学唐金魁

10

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潘道成
11新能源材料化学(超高比能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催化材料化学(电解水、二氧化碳电还原、电化学合成氨)张新波
12稀土光功能材料的研发李成宇
13配位导向的稀土新能源材料孙忠明
14大容量柔性储电器件用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多尺度稀土晶体及发光性能研究薛冬峰
15微/纳米结构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张吉林
16癌症诊疗一体化纳米系统的设计与制备;纳米-生物界面水平的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张海元
17医用镁合金的表面修饰及抗腐蚀性能调控;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刘孝娟
18纳米/刺激响应高分子材料多功能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程子泳
19微纳米多孔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逄茂林
20无机催化材料;稀土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复合催化剂宋术岩
21DNA分子功能化;重组蛋白表达及翻译后修饰;生物软物质材料;生物大分子-稀土杂化材料;多模式光/磁共振生物成像及诊疗体系;轻质高强生物力学材料高技术应用及仪器研发刘凯
070302分析化学
01电分析化学、纳米生物分析、生物传感杨秀荣*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2生物物理和化学, 分子识别, 单分子动力学, 蛋白质折叠,生物纲络,系统生物学汪劲
03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可视化研究;脑中化学信息物质分析;高灵敏、快速水污染物分析;纳米加工及电化学李壮
04水环境污染检测张柏林
05即时快速体外诊断方法(POCT)及便携式器件;先进微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分析、电催化和能源应用研究;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和荧光生物分析及成像分析;微流控芯片分析及高通量分析徐国宝
06构建应用于活体组织中酶活性分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王振新
07成像探针;纳米界面原位分析新方法逯乐慧
08生物分析/传感,化学生物学,荧光分子/纳米探针,细胞/活体成像,分子识别,可控自组装于聪
09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王宏达
10分子识别与成像;自组装,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纳米生物分析唐纪琳
11电分析化学,电化学,气体传感,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设计和应用陈卫
12纳米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界面蛋白结构功能研究;肿瘤微环境响应智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姜秀娥
13纳米孔/单细胞分析化学;Plasmonic杂化纳米结构设计、传感应用及纳米医学金永东
14电分析化学、电催化、环境分析郏建波
15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李冰凌
16分析化学、高分子、有机和材料科学张齐贤
17光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光催化韩冬雪
18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传感器,抗损失、自愈合传感器张强
19生命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杜衍
20荧光探针杨卫
21原子光/质谱分析段太成
070303有机化学
01芳香、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特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用于海水淡化、燃料电池及气体分离的高分子膜材料张所波

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
02有机化学董德文
03天然产物合成、药物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含不对称合成)韩福社
04有机合成王博
05富勒烯化学高翔
06有机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二维材料李胜海
07环境催化杨向光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8储氢材料(镍氢电池、储氢系统);二次(锂、钠、镁离子,锂硫)电池材料王立民
09生物成像,超快光谱,科学仪器与计算方法董献堆
10先进聚酰亚胺材料合成与应用邱雪鹏
11芳杂环高分子材料;热固性生物基高分子;高性能高分子光学材料王震
12功能性聚酰亚胺先进材料杨正华△
13水溶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与工业废水处理应用研究;智能凝胶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淀粉基pickering乳液调控及聚合方法研究王丕新
14特种密封防护材料的研制聂伟
15生物医用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组织与器官支架;生物反应器与细胞微载体章培标
16功能性低聚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邓鹏飏
17配位聚合催化剂设计;合成调控以及合成橡胶和功能高分子材料;能源与绿色化工催化白晨曦
070304物理化学
01药物质谱及生物质谱,中药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刘志强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2燃料电池、水电解、电催化邢巍
03多相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二氧化碳转化;绿色催化合成赵凤玉
04药物分析,质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宋凤瑞
05化学电源、储能材料、电化学界面、离子导体王宏宇
06新能源材料理论探索武志坚
07电催化、直接液体燃料电池、SPE水电解刘长鹏
08单分子催化与能源催化过程研究徐维林
09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能预测李云琦
10新型合成毒品成瘾机理和广谱戒毒药物研发;靶向膜蛋白跨膜结构域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等模式动物的抗衰老药物发现和作用机理研究王晓辉
11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计算电化学;金属-离子电池;金属(Li, Na, Mg, Al…)-氧气电池;全固态电池彭章泉
12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研究李晓晶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可控聚合与新材料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问题唐涛研究方向为01-24为高分子化学部分;研究方向为25-50为高分子物理部分.
第一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1物理化学或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54有机化学
第二组: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2配位聚合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可控聚合张学全
03二氧化碳共聚物;导电高分子王献红
04导电高分子应用研究李季△
05有机光电材料;光电功能高分子王利祥
06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医用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基因和药物缓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陈学思
07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崔冬梅
08窄带隙有机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器件应用王植源◇
09热诱导延迟荧光共轭聚合物程延祥
10特种工程塑料;生物基聚酯制备及加工;纤维基复合材料周光远
11生物可降解材料;靶向药物;纳米自组装;修复材料黄宇彬
12功能性新型二维金属有机络合物的设计合成与二维纳米片的制备;高效率有机白光发光材料和器件黄维扬◇
13嵌段共聚物引导自组装、聚氨基酸生物基材料季生象
14纳米药物,荧光材料,二维聚合物谢志刚
15电化学合成光电高分子,电化学层层组装,自由基引发逐步聚合李茂
16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纳米基因/药物/疫苗载体田华雨
17光电高分子材料应用于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刘俊
18

金属有机催化与定向聚合;环境降解高分子材料

程建华
19聚氨基酸仿生新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氨基酸聚合新方法陶友华
20液加工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有机半导体/无机纳米晶杂化材料丁军桥
21小分子/聚合物荧光及磷光传感材料,多孔共轭聚合物材料,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童辉
2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靶向高分子抗肿瘤药物汤朝晖
2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仿生高分子水凝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局部抗肿瘤药物缓释材料贺超良
24高分子合成、烯烃配位聚合、绿色高分子合成简忠保
25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高分子与胶体玻璃前驱体松弛动力学;高分子稀溶液流体动力学安立佳*
26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聚电解质理论与计算王振纲◇
27凝聚态结构调控、喷墨打印韩艳春
28高分子溶液、多孔高分子姬相玲
29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闫东航
30高级有序高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功能和行为;聚合物表面功能化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姜伟
31生物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李杲
32高分子表面,自组装;高分子形态结构及光谱研究苏朝晖
33生物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功能型蛋白的设计及组装;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与制备王倩◇
34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杨宇明
35高分子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发光器件谢志元
36生物医用及减振聚氨酯材料,高分子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形态学杨小牛
37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门永锋
38

软物质和生命环境中受限体系的理论与模拟;高分子材料加工流变学

石彤非
39微纳光学结构与器件郭凌杰◇
40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的高通量计算和大数据分析;高分子非平衡自组装的计算机模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孙昭艳
41含氟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冉祥海
42高分子材料的反应加工姚占海
43细胞粘接剂,药物载体,基因载体于喜飞
44类玻璃体的流变学行为;高分子共混体系的流变学行为陈全
45智能响应型医用高分子材料合成;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与界面;高值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医疗器械;介入类医疗器械微加工与精密成型栾世方
46高分子材料表面与界面;高分子基仿生纳米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及其在植介入医疗器械中的应用石强
47高分子模拟罗传富
48高分子王大鹏
49高分子异常动力学问题研究陈继忠
50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表征张吉东
085216化学工程
01无机化学见各相应专业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4英语二
  3. 302数学二
  4. 903物理化学B或815固体物理
02分析化学
03有机化学
04物理化学
05高分子化学
06高分子物理
07应用化学

注:
* 中科院院士
△ 硕士生导师
◇ 客坐教授

Ⅳ、复试办法

1、复试原则

1)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2)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3)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4)坚持客观评价。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成绩量化,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2、基本要求

1)初试成绩符合本年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基本要求(详见复试分数线通知)。
2)根据参加复试考生情况,分组进行复试。
3)实行差额复试。

3、提交材料

1)准考证、身份证;
2)往届毕业生携带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应届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及复印件一份;
3)本科期间成绩单(加盖公章)复印件2(要求统一A4纸大小),原则上成绩单里须包括考生年级或班级排名及学分积点GPA等数据;
4)《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复试审查表》(下载地址:http://yjsb.ciac.jl.cn/ →招生信息栏→下载专区),按要求如实填写,在职考生须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5)国家英语等级证书及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4、组织管理

1)成立由主管所长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复试分数线的划定、分配各专业招生名额、复试办法的制定和录取名单的审定等工作。
2)成立复试小组,负责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
3)复试的具体考务工作由研究生部组织实施。

5、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

考核方式为面试,考核小组面试前准备一定数量的题目。
考核内容如下: 
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简要自我介绍(不超过3分钟)大学期间所学本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实验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课程、实验结构等。此外,应介绍学业特长、专业兴趣、班级或年级排名、学分绩点GPA等关键数据或信息。
2)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
重点考查考生对本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
3)实验技能
主要考查本学科、专业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情况。
4)综合思维、应变能力与科研发展潜力
主要考查利用所学基础、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其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5)外语基础与理解能力
主要测试考生掌握外语知识与技能对科技或科普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面试具体要求: 
1)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2)同一复试小组的所有考生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要求统一;
3)每个复试小组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妥存备查。

6、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

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方式以调查问卷和面试相结合,考核结果以“合格”或“不合格”计。
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必须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2)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3)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
4)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7、体检

体检主要考查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后由体检中心提出录取建议。体检结果以“合格”或“不合格”计。

8、同等学力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Ⅴ、成绩

复试成绩(即面试成绩)为专业素质和能力面试各方面考核成绩之和。满分100分。
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Ⅵ、录取办法

复试成绩60分以下者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和体检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各复试小组将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

Ⅶ、调剂

应化所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调剂生,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Ⅷ、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Ⅸ、联系方式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130022
联系人:邢晶
电话:0431-85262093
E-mail: yjsb@ciac.ac.cn
网址:

www.ciac.ac.cn




芜湖海天考研进驻芜湖已有13年,

更懂考研,才能让您事半功倍,

详询闵老师18019591900(微信同号)

王老师15056489908(微信同号)

芜湖总部地址:安师大新区德盛广场A4-5三楼303-307室。


中国科技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各院校招生简章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考研飞跃计划

海天考研-中国考研高端辅导责任品牌

梦想集训营

全程名师面授 独家教材 直击考点

秘密1对1

个性化“诊断” 适应性“处方” 时效性“治疗”

咨询电话

180-1959-1900(闵老师)

150-5648-9908(王老师)

周一到周日:早8:00 至 晚24:00

考研校区:安师大新校区德盛广场A1-3二楼217-219

 

微信客服号

Copyright 2013-2033 芜湖恩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ICP备案号:皖ICP备18005873号   技术支持: 米铺网络

客服中心
热线电话
18019591900
总机
0553-3912018
服务时间
7*24小时
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